EqualOcean线上圆桌论坛: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和全球化

China&Chinese 作者: 亿欧全球 2022-08-12 10:37

EqualOcean于上周围绕“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和全球化”举办了一场线上圆桌论坛。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于中国大健康产业创新和全球化的独到见解。本篇文章回顾了此次圆桌论坛中的精彩内容。

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和全球化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生物制药、精准医疗、高端康养、远程医护等新型大健康业态不断涌现,个性化、智慧化的大健康服务模式创新风起云涌。这些创新型的现代医疗健康服务不仅是传统医疗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创新思路。中国医疗健康企业顺应创新潮流,同时立足本土创新需求,不断地向国际舞台迈进,在这场中国创新全球化的征程中,弘扬中国特色,坚持多元包容。

EqualOcean于上周举办了一场以 “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和全球化” 为主题的线上圆桌论坛。参与此次论坛讨论的嘉宾有烨辉医药科技创始人、CEO——华烨博士,英矽智能 (Insilico Medicine) 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博士,盈科资本合伙人——施正政博士,长木谷董事长——张逸凌博士。

 

以下为圆桌论坛对话实录,由EqualOcean做不改变语义的整理编辑:

EqualOcean: 近几年的中国大健康产业出现了哪些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创新这方面?

盈科资本合伙人- 施正政博士:我认为近几年来中国大健康产业出现了四个显著的变化。第一,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迅猛发展。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健康体系。虽然与美国医疗健康支出在GDP中占比18%相比,中国占比仅为6%,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第二,中国在研产品的数量和首发上市新药的数量对全球的贡献率从2015年的4.1%和2.5%增长到2020年的13.9%和6%。表明中国医药创新从第三梯队进入第二梯队,正在向第一梯队迈进。第三,资本退出途径增多,有两个标志性事件:2018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新增了第18A章;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板。随后,中国医药企业IPO数量急剧增加。第四,近一年来,由于集采,政策和市场态度变化,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遭遇“资本寒冬”。投资倾向“投早,投小,投新赛道”。

烨辉医药科技创始人、CEO - 华烨博士:医疗行业真正改革的到来是2015年。随着严查质量的新政的出台,一批不符合规范的企业申报被迫撤出市场。一系列随之而来的医药政策改革鼓励并推动着我国制药企业的创新。但是,关于创新的数量,我并不赞同施博士的看法。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所有的原始创新还是以美国最多,占到50%到60%,欧盟占20%-30%多,日本占10%,其他国家占10%,中国只能占到其中的2%到3%,所以我认为中国医药创新数量实际上是处于第四梯队的。虽然说中国有几万的生物制药公司,但是不能仅从制药公司的数量来评判一个国家的医药创新数量和水平。此外,之所以国内有很多公司快仿国外公司的新靶点药品,尤其是肿瘤药,是因为首先初创公司数量多,为了存活融资规避失败风险,企业只能fast follow那些成熟的靶点,做me too,但这实际上是伪创新。因此,在这个严峻的关头,大家需要去思考的是,怎样能够实现创新?如何利用国家的资源去布局我们的行业?此外,是否需要进行行业的整合,政府及风投基金是否应该对有些企业说no,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实现优胜劣汰、使这个行业健康蓬勃地往前发展。

英矽智能 (Insilico Medicine) 联合首席执行官 - 任峰博士: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我从2008年回国,2015-16年创新药开始融资,到2018年融资的高峰,到现在的“资本寒冬”,这些过程我全部经历的。在2018年之前,由于做仿制药的利润高于做创新药的利润,导致当时国内以仿制药居多。并且,在当时的环境下,国内创新药的龙头企业比如恒瑞,也是通过做一些me too的药物,打时间差,能够让国内的患者能够买到之前没有的药,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创新。但是,随着后来国外的公司开始在全球多地进行研发中心的创建,以及国内外药品上市时间差的缩短,一些做me too药物的企业开始转向做me better或者是有差异化的药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十几年来,从仿制药到仿创药再到有差异化的药,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原创性。无论现在中国的医药创新是在第二梯队还是第三梯队,我相信未来中国大健康产业都能赶上国外的步伐。

长木谷董事长 - 张逸凌博士:中国医疗器械特别是骨科医疗器械经历了一些大幅度的变化。整个骨科的发展从传统的医疗器械转向数字化。在欧美国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的数字化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而在我2018年回国的时候,只有零星的一两家企业在小规模地做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大部分医疗器械仍然停留在实验室。从国外进口的手术机器人价格高达几千万一台,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因为这种机器人也很难落地到基层。但往往基层的医护人员对数字化医疗产品的需求更高。如何通过数字化以及医疗创新的手段去创造一些产品,让医生能够使用,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但是从大工业基础来看,欧美在医疗器械创新方面还是领先于中国的,毕竟起步时间早于中国。而中国是近三五年开始有资本支持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比如骨科机器人等,所以我国在这个方面还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总结一下,中国在医疗器械创新方面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EqualOcean: 请各位企业方谈谈应该如何做本土创新,以及如何让本土创新先满足本土需求?

烨辉医药科技创始人、CEO - 华烨博士:烨辉医药作为一个在2018年设立的初创公司,我们的战略步骤可以简单归纳为一个三级跳的模式。第一跳是要通过我们自身的特长和实力,引进能够填补未满足临床需求的临床阶段在研药品,在中国做临床开发和新药注册。这样既能快速把人才吸引过来组建干练的公司研发团队,也能够融到充足的研发资金。第二跳是基于我们对生物学靶点的判断以及临床需求的考量,去从头研发布局我们想要的做的源头创新拥有全球权益的新靶点药物。第三跳就是出海,当自主研发的新靶点的药物进入到临床阶段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全球的同步开发,走向国际。至于产品的着眼点,我们是去找最适合我们发挥,能够体现我们的优势的产品。第一是去布局那些针对当今有效的标准治疗带来的并发症的药物,第二是去布局针对常见耐药机制、能够克服耐药的创新药物。所以,我们的创新就是不跟风、不随大流,而是跟着自己的激活和战略有计划判断地一步步往前走。现在三级跳中第一跳的初步成果已经有了,我们第一个引进的first in class的产品已经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获批,也完成了国内的临床开发于去年11月递交了NDA。我们引进的不一定是大品种,但一定是有临床意义的好产品。

英矽智能 (Insilico Medicine) 联合首席执行官 - 任峰博士:对于英矽智能来说,我们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14年成立到2020年底。在这个阶段,公司花了很多时间去发明和优化我们的AI平台,同时也通过和国外的大药企的合作,将这些平台进行了部分的验证。所以在第一阶段我们主要以做纯粹的AI为主,同时提供一些服务给大型药企。第二阶段是从2021年到现在。2021年之后,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真正做创新药的研发中心。所以说支持本土的创新需求,首先肯定是要“安家落户”在上海。并且我们合作的95%的CRO都在中国,也大大提高了我们做新药研发的效率。其次我们布局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一些项目。比如说新冠的项目,我们做的也是主蛋白酶,跟辉瑞的帕洛韦德是一个靶点,但是我们运用AI技术可以减少药物合成的步骤,降低造价,增加药物的可及性,让更多的病人受益。最后,我们也是希望通过公司的AI平台计算出大家还没有注意到的靶点,虽然可能失败率会更高,但是对中国本土的医疗需求的帮助是很大的,意义也更加重大。

长木谷董事长 - 张逸凌博士:长木谷专注于提供骨科数字化手术完整解决方案。我们做产品的初衷是去解决临床中的问题。那么骨科手术存在哪些问题和难点呢?第一点是骨科目前还非常依赖大专家的经验。目前专家做手术都是依靠自己之前积攒的经验,并没有很多数字化的产品去辅助他。但是基层医院的医生,经验可能没有大专家丰富,那么他手术可能会不够精准。以关节置换为例,过去30年整个骨科行业里面的医疗器械公司都是专注于提升人工关节假体的设计包括材质,但是忽视了医生手术的技术。第二点是社会问题,即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患者想要排个专家号可能得排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第三点是国内医疗器械的数字化布局较晚。目前国际大厂都在加紧布局数字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从10年前开始尤其是近5年,国际的医疗器械大厂商都在布局数字化的产品,无论是人工智能、3D打印还是手术导航机器人。

但是做本土创新也是有很多优势的。首先是国内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与国外技术包括行业壁垒的差距也并不高。其次我们的本土化创新是立足中国国情,去解决临床中出现的问题。最后,从我们的产品本身来说,长木谷与强生医疗科技也有非常深化的战略合作,可以保证未来无论是本土创新,还是国际化布局的完善。并且通过我们的数字化产品,也能够帮助医生提升骨科手术的精准度,降低手术时间,让患者能够快速康复。

EqualOcean: 接下来请资方从投资逻辑的角度来谈一谈中国大健康产业的本土化创新。

盈科资本合伙人 - 施正政博士:关于投资逻辑这个点。投的时候就得看退出机制是否明晰以及退出时候是否有丰厚的回报。只有做到上述这两点才能立项,并往前推进。

我想跟各位讲的是,如今的现实就是,即使做创新药的企业最后商业化成功了,还是需要去计算自己的回报是否可以覆盖成本。假如完全是中国本土销售的,payer只有一个,就是医保,按照现在的“灵魂砍价”逻辑,大致是不能收回研发成本的。希望以后有了商业保险之后,有了多元化的payer机制,情况就会好很多。对于创新药这种需要花费十年时间,冒很高风险才能做出来的产品,我们的投资逻辑就是它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国际化”、“差异化”和“变现的多元化”,这“三化”会附加在我们的立项条件中。比如我们喜欢看有中美双报的管线。还有就是后期的项目,最好是能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这样就有条件进行国际化的销售,让全球买单。至于“变现的多元化”,除了IPO和商业化,还要考虑被并购(M&A)。

EqualOcean: 请问一下各位,你们的公司在做中国创新的全球化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典型困难?以及各位是如何克服的?

烨辉医药科技创始人、CEO - 华烨博士:我非常赞同施博士刚才讲的观点。他提到的这些问题我们之前也都遇到过。解决方案正如施博士所说的,需要企业出海,一定要走全球化。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创新,它只有一个原动力,就是创新带来的独有的商业回报,是受到法律上专利保护的。而当创新及投入没有带来商业回报的时候,这个行业是发展不起来的。我觉得在根本改变行业现状药物监管、医保政策及资本市场共同努力,进医保定价定价需合理体现企业研发投入和承担的风险,使企业有动力去不断冒险创新,才能使这个行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的空间。那么在这个时刻到来之前,我们首先就不能把新药的市场全部定位在国内,要鼓励研发具备全球化价值的新药走全球化道路,这就是我们行业将来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所有的这些困难都不成问题,只有一个困难,那就是政策和观念要有所改变。

英矽智能 (Insilico Medicine) 联合首席执行官 - 任峰博士:无论是华总还是施博士之前分享的观点,我们都能感受到,现在在集采政策的情况下,尤其是创新药也是这样的集采,如果光在国内做销售的话,成本肯定是收不回来的。那么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出海,到一个市场更成熟的地方,在那里体现创新药的价值。英矽智能过去在出海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信任。可能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国内历史渊源的问题,一些国外的企业对中国企业的数据以及技术信任程度不够。同一件事,如果你是一个美国的公司,想把自己的产品license-out一家美国公司,那么会比我们更容易一些。因此,我们出海的这些项目,一方面立项的信任程度的差异化是比较明显的。另外是要把数据做扎实,不能走捷径。只有把上述两点做好,出海的概率才会更高。此外需要有耐心,不能太着急。

长木谷董事长 - 张逸凌博士:对于骨科而言,手术的标准化,从国内外来说都是差不多的,而且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海外大厂的产品。但是我们发现在应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时候,是会遇到困难。比如在2018年我刚回国做这种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时候,大部分的医生对数字化产品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并不觉得是急需产品。但随着这几年我们不断推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数字化系列产品以及推广市场教育,加上加强医生的培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接受数字化的产品。所以我觉得科技创新企业,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根据临床需求去打磨自己的产品,不断地迭代优化,做出对临床有帮助有价值的事,让医生手术做得更好,帮他解决更多的问题。我们长木谷做的就是解决临床痛点的事情,帮助骨科医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标准化。随着产品的推出,有越来越多的医生会逐步接受数字化的产品。这也是我们最近这一两年看到的一个很好的现象。

EqualOcean: 请问资方,您觉得在全球化之路上,中国企业有哪些天然的优势?

盈科资本合伙人 - 施正政博士:关于我们怎么样支持创新,我们实际上看到了中国的很多优势。一个是刚才说到的中国是老龄化的大国,以及我们从生存型到品质型的转型。我认为中国企业的第一个优势,就是中国会有巨量的投入做医疗创新。第二个优势就是中国的CXO公司已经走在国际前列,首先实现了国际化。有些公司一半以上的订单都是国际订单,既支持了本土创新,也支持了全球的创新。第三个优势是,对于一些细分赛道,比如前面两位嘉宾所述的医疗机器人和AI制药,都排在领先地位。还有基因和细胞治疗,ADC,干细胞和再生医学,这些代差比较小的新兴技术,中国具有资金和CXO优势,可能会实现弯道超车,走在世界的前列。第四个优势是中国的疾病谱与其他国家不同,在国外是罕见病,在中国可能是常见病。中国有望在这些临床资源丰富的治疗领域实现领先,并且将这些突破传到国际上。最后一点是跨界创新,跨界以后会产生新一代的颠覆性的产品。中国具有工程师红利,既有硬科技方面大量的优秀工程师,这几年biotech泡沫也造就了大量的biotech研发人员,两拨工程师跨界融合,涉及多学科的跨界创新领域,可能会领先突破。

EqualOcean: 想请各位用一句话为我们展望一下未来中长期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之路。

烨辉医药科技创始人、CEO - 华烨博士:希望大家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坚持做一些长久的科研和准备,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英矽智能 (Insilico Medicine) 联合首席执行官 - 任峰博士: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长木谷董事长 - 张逸凌博士:做正确而非容易的事情。

盈科资本合伙人 - 施正政博士:together we will win。

希望本次圆桌讨论上四位嘉宾分享的精彩观点能够对中国大健康产业的从业者有更多启发,也希望中国企业在进行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的同时,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做本土化创新的同时将好的创新成果推向全球,造福更多人。这里是EqualOcean,我们将坚定地陪伴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做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桥梁。

诚邀对这个内容方向感兴趣的人扫码联系。

服务中国品牌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