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发布-2022年中国大健康产业介绍手册
创新是中国大健康产业持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疫情当下,各行各业均受到强烈打击,医疗健康行业也不例外。然而,当我们站在2022年的关头,会发现尽管疫情使中国大健康产业陷入困境,但同样也带来了新的转机。防疫需求拉动健康需求提升,牵引中国大健康产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大健康产业出现了新的热门赛道和新的发展趋势。本报告将首先概述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其次以免疫疗法、AI制药、合同研究组织、体外诊断以及AI影像这五个赛道为代表,介绍这五个赛道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最后会评选出2022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值得关注的40家企业。(“本报告中涉及的数据均更新至2022年6月。”)
一、 中国大健康产业概述
自从中国在2009年开始了新医疗改革,中国大健康产业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并且影响力从经济、社会扩展到环境。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达到了6.5%,并且所占份额从2018年的17600亿人民币增加到2021年的75500亿人民币。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从2020年的913家增加到2021年的978家。医疗健康产业相关的服务和建设会排放大量化学污染物,加速全球气候变暖。
在中国,中央政府决定了大健康产业的核心规则和产业体系的发展。中央办、国务院和国家药监局负责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审查。药监局下属的药品评审中心负责药物临床试验、药品上市许可申请的受理和技术审评。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中央下达的指示来执行相关规定。
由于大健康产业的多样性,对它的分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摩根斯坦利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联合发布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大健康产业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大健康器械和相关服务,第二类是医药、生物科技和相关服务。每一种分类下面又包含不同的细分赛道。EqualOcean在借鉴全球行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到医疗健康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类型,将大健康产业分成了医药科技、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这四大分支。
为了促进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以及增强全民健康意识,中共中央委员会联合国务院在2016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提出了健康中国“三步走”的目标,即“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并展望2050年,提出“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长远目标。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之外,“十四五规划”中同样提到了要深化中国的大健康产业改革。“十四五规划”为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愿景来共同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希望在各级医院的帮助之下,为公民打造一个平等和标准化的健康体系并且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同时也鼓励所有的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改进产品质量,从而改善中国整体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件,致力于将中国打造成一个制造强国。文件中特别提到了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这两大分支。
除了中国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鼓励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之外,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容量可观的市场,都为大健康产业的持续蓬勃发展创造了新的需求和动力。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13.%%。人口老龄化的加深让中国的疾病谱更加多样,也使得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和健康产品的需求增加。中国丰富的劳动力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21年底,中国临床医疗人员数量达到了1398万人,比上年增长3.8%;住院人次和非住院人次增加到7300万次。医疗健康产业的花费也从2010年的2082亿人民币增加到2021年的75600亿人民币。
根据亿欧智库提供的数据,从2021年第一季度到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大健康产业共发生了241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高达2042.8亿美元。其中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融资事件达到929起,金额为562.4亿美元。在大健康产业下属的所有细分赛道中,医药科技是其中最热门的赛道,占到2021年大健康产业总融资金额的67%,其次是医疗器械,占比23%。此外,2021年在医疗健康行业最活跃的三家投资机构分别是启明创投、红衫资本和君联资本,分别参与268、248和181轮融资。
二、 医药科技 (PharmaTech)
2015年,中国开始进行医药科技产业改革。由于出台了一系列注重保障医药数据的质量、减少仿制药使用以及鼓励新药注册和审批的政策,一大批不符合规范的企业从市场退出。此后,中国又持续发布了一系列鼓励新药注册和加强专利保护的政策来推动医药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中值得关注的一条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将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
在本报告的第二部分,EqualOcean将介绍医药科技行业中的三条具有高增长性的热门赛道,分别是免疫疗法、AI制药和合同研究组织(CRO)。
1. 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是通过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肿瘤。它也可以和化疗以及放射疗法结合,来治疗液体癌和实体癌。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免疫疗法的例子是PD-1或PD-L1抑制剂。然而PD-1或PD-L1抑制剂只对15%到20%的癌症病人有效。根据一个提供全球癌症数据的在线数据库GLOBOCAN的最新数据显示,癌症是中国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中国的癌症病谱也在发生改变。因此中国需要研究更多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来应对多样性的肿瘤。
免疫代谢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词,目前并未被广泛地列入免疫疗法的分类当中。免疫代谢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自身活力来对抗癌细胞的一种方法。目前全世界只有四家企业布局免疫代谢这个赛道,其中包含两家中国企业。EqualOcean认为免疫代谢将是免疫疗法未来发展的热门赛道之一。
2. AI制药
AI制药企业指的是那些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药物发现以及研发阶段的公司。在药物发现以及研发阶段有所谓的“十年磨一剑”的规定,即花费十年的时间,数十亿元的支出以及百分之十的成功率。而AI的作用是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加速靶点发现的进程,并且提升目标靶点的准确性。建立靶点数据库对于AI制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AI制药公司会先和医药公司、医院、研究院以及其他的数据提供者合作,从而获取海量的数据,不断精进他们的算法。
从2021年第一季度到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的AI制药领域共发生至少65起融资事件,其中将近30%的事件为A轮或A+轮融资,C轮和D轮融资事件最少,只占约5%。此外,中国只有两家AI制药企业进入了临床阶段。
3. CRO
合同研究组织简称CRO,是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医疗机构、中小医药医疗器械研发企业、甚至各种政府基金等机构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CRO可分为医药CRO和医疗器械CRO,本报告仅讨论医药CRO。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医药CRO具体可分为药物发现CRO、临床前CRO和临床CRO。CRO企业的最大作用在于帮助药企缩短药物研发的时间,降低成本,最大化地提升研发效率。
根据亿欧智库的数据,CRO企业的融资金额在中国医药科技领域的占比约为3.5%,其中大部分的融资金额都流向药物发现和研发阶段。在2021年第四季度,有一家中国的CRO公司在B轮融资中获得了超过6000万美元的投资。
三、 医疗器械科技 (MedTech)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在2014年5月关于使用优质国产医疗器械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从进口时代向国产时代转变。在此之前,由于中国的技术水平滞后,大部分的中国医院使用的都是进口的医用器械,价格高昂。而从2014年起,国家开始出台更加严格的政策来规范进口器械的使用标准。一批国产医疗器械企业随时代趋势,应运而生。
本报告的第三部分主要讲的是医疗器械科技领域下的两条极具代表性的细分赛道,分别是AI影像和体外诊断。
4. AI影像
AI影像企业为患有肺病、眼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病人提供包括诊断、监测和治疗在内的多种服务。AI在医疗影像当中的运用可以解决该行业的两大痛点。第一是通过AI技术可以深度挖掘医疗影像数据,捕捉最有价值的临床信息并转化为实际应用。第二是可以解决医生由于工作负荷过重导致的误诊现象。截至目前,共有超过60家中国企业布局AI影像赛道。
目前,从2021年第一季度到2022年第二季度,关于AI影像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和金额并没有完整的数据。而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在2020年,中国AI影像领域的融资金额达到了5.89亿美元。其中AI辅助检查是继AI新药研发之后的第二大热门赛道,融资金额高达1.27亿美元,占比21.61%。
5. 体外诊断
体外诊断简称IVD,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IVD可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血液诊断、微生物诊断和即时诊断六个分支。目前,IVD在临床医学中经常被用于疾病预防、疾病检测、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医疗成本等方面。
根据亿欧智库提供的数据,在2021年,中国体外诊断领域共发生52融资事件,总金额达16.4亿美元。中国IVD行业起步较早,行业发展可分为市场进入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和升级期。中国体外诊断企业不仅将他们的市场份额扩展到中低端免疫诊断产品,同时在化学诊断和分子诊断方面也逐渐取代国外进口产品份额。
四、 创新是动力源泉
回望过去,中国的大健康产业或许不是走的最快的,但一定是行业中的领跑者之一。海内外投资者一直对中国大健康产业保持着持续关注和兴趣。随着中国在2015年进行的大健康产业改革顺利推进,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政府坚定地扶持和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并且医药科技和医疗器械科技这两个领域一定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日,我们相信只有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保持自身产品的差异性,才能持久地发展下去。创新是中国大健康企业持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本文仅节选部分观点,更多深度内容请访问亿欧智库获取英文研报《2022 China's Healthcare Industry: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Innovation is still the 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