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创瓴资本:与创业者并肩创业,比投资人更重投资

China&Chinese 作者: 亿欧全球 2022-11-30 16:23

EqualOcean对话新兴FA创瓴资本,探究他们all in AR/VR背后的考量,并共同探寻经历过一轮AR/VR“估值泡沫破裂”的投资人心态变化,及中国AR/VR行业的当下格局和未来走向。

关于「创瓴资本」

创瓴资本(CHUANG HOUSE CAPITAL)是一家精品投行,于2020年起正式开展企业私募融资业务。目前核心团队来自阿里巴巴、汉理资本及惠租车,具有十年以上一级市场从业和交易经验,核心团队累计已完成交易额超20亿美金,同时团队兼具互联网一线创业经验。基于核心的融资并购业务,创瓴资本为AR/VR/元宇宙全产业链的初创企业提供战略咨询、人才招聘和产业资源整合等立体式服务。

本次接受专访的曹旭波是创瓴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在成立创瓴之前,曹先生曾担任汉理资本管理合伙人,曹先生的过往投融资及并购案例有细红线、Rokid、灵犀微光、Layabox、May.Social、Armclouding、曹操出行、惠租车、爱驰汽车、爱瑞通信、宇树机器人等。

图为曹旭波

 

前言

十二年前,在中国IT领袖峰会上,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三位互联网大佬同台畅想云计算的未来。李彦宏称云计算技术是“新瓶装旧酒”,像Microsoft和Oracle这样的传统软件企业想要舍弃客户端追求云端是“左手打右手,吃力不讨好”。马化腾持相似观点,他认为综合性业务软件在“一千年后的阿凡达时代”可以实现云端计算和处理。

马云自认“不懂技术”,但他援引Google超越雅虎的案例,表达了对云计算“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必须做,不做会死”,认为云计算为“市场需要,客户需要,社会需要”。2022年,按照IaaS营收占市场份额来看,阿里云排名世界第三,亚太第一。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一次次看到,在一些梦想家的推动下,某项技术从痴人说梦到大多数人认可逐步发展为主流应用,直到它被下一波革新浪潮冲击或替代。当前AR/VR显然还处在一条“非共识赛道”,一派资本和市场怀着曾被“重伤”的记忆斥其为“骗局”,唯恐避之而不及;而理想派坚信,一个更加即时互动、智能互联、沉浸体验的世界将会到来,他们将为那样一个世界添砖加瓦。

EqualOcean对话新兴FA创瓴资本,探究他们all in AR/VR背后的考量,并借由创瓴作为创业企业和资本间桥梁的生态位,探寻经历过一轮AR/VR“估值泡沫破裂”的投资人心态变化,及中国AR/VR行业的当下格局和未来走向。

在AR/VR领域,中国和欧美的差距还不太大,新能源汽车的“换道超越”模式也给予AR/VR从业者更多信心去在全球竞争中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定义乃至平台搭建。在对创瓴资本的专访中,我们欣喜地听到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本正在投身AR/VR行业,相比五年前,中国的AR/VR企业无论在消费级设备制造还是工业级应用都已实现了巨大进步,未来还将有机会在操作系统和平台层面做出突破。

当然,任何一个理性乐观派都不可否认这条路还很长,并将满布荆棘,但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EqualOcean和创瓴资本将始终作为观察者和服务者,陪伴AR/VR领域有梦想、有使命感、有实干精神的创业者,一起让那个虚实结合、智能增强的世界越来越近。

 

第一部分|暗潮涌动,AR时代的超级公司是谁、在哪?

EqualOcean:你们2020年投入AR/VR赛道时,这个领域热度如何?

创瓴资本:有一些指标可以作为参考:一个是体现公众关注度的百度搜索量。随着扎克伯格将原Facebook更名为Meta并提出公司接下来要all in元宇宙,相关概念迅速引爆全球。在国内,与AR/VR相关的元宇宙词条热度也从2021年第三季度起急剧上升。


另一个是反映资本风向的一级市场投资规模。2021年全球AR/VR相关的投资金额同比大幅增长,IDC数据显示当年全球AR/VR总投资规模接近146.7亿美元,并有望在2026年增至747.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8.5%。同年,国内与AR/VR/元宇宙相关的公开融资事件总数也同比增长了62.5%。


2021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在此前我们加入时赛道还没热起来。甚至很多投资人还对2017年左右AR/VR领域上百家创业企业“估值泡沫破裂”记忆犹新,心有余悸。

EqualOcean:当前中国AR/VR产业迎来爆发了吗?

创瓴资本:爆发期还需要更多耐心,不过近几年拐点可期。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家对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以穿戴式眼镜的形式出现已有一定共识,但产业链上游的关键技术还在不断攻坚关键难点、不断迭代中,例如XR芯片、光波导、Micro-LED显示等。

与此同时,我们内部有些偏底层思考可以简单分享:PC时代用户在使用终端时四肢被占用,设备启动需要几十秒。到了智能手机时代,便携式和单手操作成为较大变量,加上技术设施(3G/4G/5G)不断更迭,手机可以做到Instant on——高速便捷接入网络。也正是这些技术更迭使得过去10年间涌现出大量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比如移动支付、移动出行、社交及短视频等。

我们觉得到下一阶段智能眼镜理论上能做到Always on,人的双手也将得到解放,信息获取和交互能力将得到大大增强。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智能手机有一项功能是通过相册帮用户回忆“去年今日”,如果这个应用迁移到AR眼镜上肯定更有趣,甚至我们每晚睡前都可以通过AI系统回顾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类似这样虚实融合的变革还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

对于这个赛道的投资,我们接触较多的投资人群体呈现三种心态:1/3是believer,坚信AR/VR是未来方向;1/3将信将疑;还有1/3敬而远之,对AR/VR领域罕有关注,或者从机构层面未形成集体认知。所以从认知角度来说,AR/VR也还处于“非共识赛道”上,远未到达爆发临界点。

EqualOcean:上半年投资机构在AR/VR领域的活跃度如何?

创瓴资本:从上半年来看,该领域的投资机构大体呈现三种状态。

首先美元或者双币机构,短期来看募资受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一些刚刚募资到位的头部美元基金,还是在很积极的布局AR/VR领域。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创业公司的估值会更加合理,而新基金的退出期也会比较久,非常适合去投资未来可期、但是需要一些耐心的行业。

其次本土人民币机构,由于他们的LP大多是产业方或政府,虽然募资端也会受到影响,但是会比美元机构好一些。受疫情延续、估值体系和公司业务成长性的影响,此类机构的投资决策更偏谨慎,直到近期才看到他们的情绪有所恢复。在这种形势下,一些研究为导向的人民币机构,如果认可AR/VR这个行业,就会更加积极的去布局。因为缺少了很多美元机构的竞争,人民币机构的话语权也会更高,更容易争取到好的投资条款。

最后战略及国家产业基金,这股势力近年在快速成长,活跃度和影响力都有显著提升。因为AR/VR和元宇宙是写入十四五规划中的,国家引导的产业基金也会往这个方向投入,他们在当下的资本环境下已经成为主要的投资群体。 

EqualOcean:所以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背后是美元基金支撑,AR/VR创业公司背后产业资本分量更大?

创瓴资本:首先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也是美元基金在华投资的黄金十年,2010年左右本土人民币基金逐步崛起。其次如今国内的一级市场格局剧变,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战略/产业资本可谓三分天下。特别是近几年看到美元基金在华投资也更为谨慎,其中不乏赛道切换及投资人信心等问题。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AR/VR这个非共识赛道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如果是团队背景很好,早期轮次大概率是一些纯财务VC领投。到了A轮后融资难度剧增,因为公司估值在涨,但行业初期普遍商业化落地慢,到了这个阶段往往战略及产业资本更合适进入。因为产业资本更懂业务、更强调战略协同性,他们不仅期待被投项目代表未来的方向,在商业化应用上也能提供很大的支持与帮助。与此同时,产业及战略资本的加入也同时会给财务投资人更多信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引入产业及战略资本是企业必须思考的融资策略。

EqualOcean:AR/VR产业发展现状如果对标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概处于哪个阶段?

创瓴资本: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软硬件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开启的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苹果发布iPhone 4:依托于强大的iOS操作系统,苹果定义了智能手机的交互基础,iPhone 4当年出货近4000万台。同时开始有大批应用开发者涌现“掘金”,在硬件革新并积累足够用户和开发者的基础上形成内容生态,硬件与内容生态相辅相成、螺旋上升,为苹果逐渐构筑起了智能手机时代难以撼动的壁垒。

现在AR/VR产业的发展阶段可能还远不到智能机时代的2010年,可能对应2005、2006年左右。我们也正在期待这个时代的“乔布斯”出现来定义XR产品,全新的生态与革命性的平台值得期待。

EqualOcean:你们觉得苹果会继续定义AR/VR终端吗?

创瓴资本:当然,大家非常期待苹果来定义AR/VR终端,不过我们更喜欢逆向思维。虽然大厂有创业公司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例如用户、供应链能力、研发能力等,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年从PC到功能机的时代,DELL这类大厂掉队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诺基亚这类大厂也掉队了。所以我们认为在平台切换期,创业公司强大的产品力、试错精神往往会成为其长板,使其能在与大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商业史来看,能够多次实现自我革命的大企业数量不多,所以在这个新赛道,我们非常期待创业公司中涌现出新的“苹果”、“小米”、“蔚小理”等。当然苹果这样的头部科技公司肯定会在AR/VR赛道做重点布局,包括可能在明年推出消费级MR产品,会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和点燃行业热度。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有两派观点:一派相信AR产品将由苹果、华为和小米等大厂定义,所以他们在硬件层只投上游供应链或下游应用,不会投终端公司;创瓴属于另一类,我们认为虽然大厂都在布局AR/VR,但于创业公司而言是有机会的,例如XR OS交互定义以及垂直细分场景。

离我们最近的一次产品革命发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当时也很少有人相信,互联网产品大佬们创立的“蔚小理”能够在巨头林立的汽车行业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往往新模式与传统大厂在诉求上是对抗的,大公司里很难生长出自我颠覆的力量,这个规律我们相信也适用于AR/VR时代,所以我们愿意押注创业公司。

EqualOcean:你们怎么看AR/VR/元宇宙的产业链各环节的机会?未来的超级公司会在哪个环节生长出来?

创瓴资本:从上游光学技术公司来看,例如光波导,Micro-LED等,有成为舜宇光学这类公司体量的机会。与此同时,不少投资人对于平台级公司是抱有极大热情的,期待投出一个“苹果、小米或者蔚小理”等,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其中巨大的挑战。

首先,投资平台型或终端型创业项目的机构要能够承担较大风险,同时需要有更长的耐心,可能是1/100的赔率,这是美元VC的风格;其次这类项目的创始团队不仅需要经过多次创业的试炼,还要具备强大的资源号召力、社会影响力和战略决策能力等。即便具备以上所有条件,成功仍不是必然发生的。尽管如此,这类项目一旦跑出来将意味着巨大回报,因此对VC还是充满吸引力的。

再往下到软件基础层及应用层,我们认为与3D空间和AR虚实结合相关的创作者经济市场很大,对创业公司也比较友好。对于Infra层的创业公司而言,通过技术工具搭建起技术平台、并实现开发者资源变现可能是从十亿级成长为百亿甚至千亿级公司的机会。

至于各种应用软件我们觉得目前阶段尚早,虽然有些公司在探索元宇宙的新玩法,但在新的终端还未普及时,数字内容也仅是在原来的体验范围内做玩法创新,尚无法给用户提供沉浸感体验。移动应用也是在智能手机普及后才迎来飞速发展,比如美团、滴滴和抖音等。总之从2D到3D的转变过程中孕育着丰富的创业机会。

 

第二部分|以投资心态做FA,打造“资金、人才和业务立体式创业服务”

EqualOcean:创瓴为什么选择all in AR/VR/元宇宙领域?

创瓴资本:首先,创瓴Day 1 开始非常重视创业精神和创业心态,公司取名时亦如此。其次作为一家创业期的FA机构,我们认为需要在某一领域足够聚焦,才能逐步形成的护城河。我们在两年前选择all in AR/VR时有几点思考:

第一,赛道够长够大,要能承载诸多百亿千亿甚至上万亿市值的公司。我们相信AR/VR/元宇宙不但是一条赛道,更将塑造一个时代。

第二,赛道不能太热。这会和很多FA的打法背道而驰,这一思考背后还是创业公司单点突破的逻辑。因为我们要找一个大机构还没关注到、但我们判断有机会的领域。

第三,核心团队要在这个领域里有认知有积累,创瓴的一位合伙人从2013年开始看AR/VR及AI,也有不少投资并成功退出的案例与经验。

EqualOcean:你们的打法是怎样的?

创瓴资本:我们接触到的科技领域创业团队有着鲜明画像,不乏大厂技术高管、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等。他们的技术长板尤为突出,但是在资本和商业化方面缺少经验。基于这个观察,创瓴把“资金、人才和业务立体式服务每一位客户”定为我们的标准打法。

“融资”是我们擅长的领域;“找人”方面我们与战略股东CGL形成了强协同,也联手服务了很多成功案例;而在“业务”层面,我们总结出两种方法:第一是我们非常重视帮助企业引入产业背景的投资机构,第二种方法就是当我们的portfolio不断累积、形成较深的行业资源积淀后,我们服务的产业链上下游客户之间可以自然而然形成合作关系。同时我们创始团队也能从投资、FA及创业不同的维度向公司提供多样化的输出。

图为创瓴团队与CGL团队合照


EqualOcean:做得深而窄会不会不利于你们快速规模化?

创瓴资本:公司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战略,在未来2-3年内我们依旧会延续目前的打法。至于规模化,也取决于从0-1是否做得足够扎实。在创瓴成立之初我们三位合伙人就形成了共识—把创瓴第一阶段做的事定义为ToB服务。创瓴文化是构筑信任关系,尽全力帮客户解决问题,赢得好口碑。

在这种文化指导下,我们很容易做选择:时间是有限的,在同等时间内是做十个项目、还是把两三个项目做深做透,我们毫无疑问选后者。我们更看重所服务的客户是否能逐渐成长为行业头部,因为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FA未来VC化的机会越来越大,前提是需要机构具有足够好的眼光和耐心。同时一家优秀的ToB企业需关注几项核心指标,包括标杆客户、复购率、LTV、客户满意度和客单价等。创瓴在未来2-3年内不会急于扩张,而是要在上述维度把口碑和品牌做起来。长期来看,我们的野心不止于此。

EqualOcean:所以你们作为一家FA,还会像投资机构一样挑项目?

创瓴资本:对,我们前端跟VC很像,会沿着一个赛道Top-Down看完所有项目,内部立项,三人投票,甚至早期我们三人全票通过才能推进。我们的项目画像也很清晰,就是看‘人’和‘事’:首先团队方面主要判断有没有格局、潜力及相匹配的能力,我们有一个多维度评判机制;其次看事情本身的所在领域是否有机会,创业项目是否和创始团队的基因与禀赋相匹配。

创瓴前期会跟创始人深入探讨技术及商业模式,包括未来几年的规划和落地路径。三位合伙人会基于各自不同的背景与创始团队互动、磨合。 这样深度交流的目的一是帮我们更了解创始团队,另一方面能帮助我们更深度的梳理商业计划书和故事线。所以很多项目我们在前期跟进过程中会更有耐心,先把思路捋清楚,后续融资效率会很高。同时我们也是希望给创业者提供更多思路,资本的视角往往也会给团队带去全新的思考。

EqualOcean:创瓴接下来的爆发点是什么?

创瓴资本:我们相信,当我们在细分领域形成优质资产的甄别能力后,逐步会在资金端得到更多LP的关注与信任,所以我们也会在未来某个阶段进行募资,参投我们服务的项目。区别于单纯的FA服务,这是具备持续爆发力的成长点。

另一件我们明年要重点做的事就是孵化。近期我们也访谈了一些头部机构,得到的反馈是他们认为很多‘水面上的公司’估值虚高,大家更愿意去找一些Start-up或‘水面下的项目’。我们会联合CGL一起,按照创始人画像去寻找有创业想法的候选人,并为他们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比如近期有创业者想做XR芯片,那我们会给他输出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图谱、创业时机选择等信息,并提供核心团队搭建等服务,核心还是通过我们的行业资源帮助创业者完成从0到1且到融资完成的全过程。这个模式还在探索中,也期待与更多VC一起共建。

 

第三部分|谁会成为XR领域的乔布斯?

EqualOcean:创瓴是怎么和罗永浩老师的细红线项目接洽上的?

创瓴资本:首先我们已经深耕AR/VR赛道一段时间,时刻在关注行业动向,一旦罗老师这样的大咖进场我们一定要全力去争取。从去年起我们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接洽罗老师,终于找到一次难得的机会见面。当时正处北京疫情严控时期,我为此在北京驻场了近两个月,贴身服务。

以罗老师个人的号召力,融资不是问题。我们能赢得罗老师及其团队的认可,更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专业原因: 
一是罗老师总结过去的创业经验,也认识到一个公司不能只有产品强,融资、战略和人才招募等这些能力都得相应匹配。所以罗老师这次创业一是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业合伙人加盟,二是对资本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融资方面也希望在专业的FA的帮助下,来提高效率和确定性。

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原因。初次见面时,罗老师跟我们开玩笑称:“第一次见到聚焦AR/VR的FA,这个领域C端爆发没那么快,你们是怎么想的?”我们也是半开玩笑地回应罗老师道:“正是因为我们聚焦,大家才有缘走到一起。您这位大咖都进场了,看来AR/VR赛道要开始热闹了。”

图为曹旭波与罗永浩合照


在这个玩笑背后,不得不说正是凭借创瓴深耕AR/VR行业获得的认知赢得了细红线团队的认可。在此认知基础上,我们从资本层面帮助公司做出了更有层次感的设计,包括前期、中期资本分别如何运作,融资策略如何设计,每一轮该拿什么类型的钱等一整套系统性规划。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产业链各环节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案例,这是加分项。此外还包括我们和CGL的深度绑定,CGL在融资期间已经同步开始给公司提供精准的人才mapping和储备服务。

EqualOcean:在细红线这个项目上能实现盈利吗?

创瓴资本:确实罗老师也调侃过我们“做这个赛道能否挣到钱“,不过通过几次深度沟通之后,他认可了我们的价值观。虽然项目金额不便透露,但行业周知,罗老师是一个格局大、有长远眼光的创业者。同时,我们也信奉长期主义。在每一单交易中,我们经常会把FA费用投给公司,甚至加码投资,细红线亦如此。因为上了船一起出发,我们也能更好的理解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机会与挑战,真正做好资本合伙人的角色。

EqualOcean:从早期AR/VR创业者到现在罗老师加入,人才画像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创瓴资本:两年前我们接触的AR/VR领域创业团队大多是技术出身,比如硬件、软件工程、光学技术等,例如Rokid、Nreal、亮亮视野、亮风台等。但近两年,更多复合背景的大厂高管和大咖级产品经理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像细红线、蜂巢科技、李未可、奇点临近等,包括一些未公开的项目。

相比其他细分领域,做入口级平台对创始团队的综合实力要求更高。无论是行业老兵还是新入局者,大家在行业技术积累、资源整合和行业号召力等方面都在从各个维度进行迭代提升。他们当中很可能会涌现出XR时代的乔布斯、雷军、李斌或李想等,同时他们将成为带动行业跨入新时代的领军人物。

EqualOcean:你预判AR/VR/元宇宙领域会涌现多少十亿、百亿甚至千亿美金级公司?

创瓴资本:作为believer我们坚定看好这个方向,未来十年的元宇宙时代,我们期待会诞生100家十亿美金级公司、50家百亿美金级公司及10家千亿美金级公司。

EqualOcean:你们怎么看未来AR/VR领域中美的竞争态势?

创瓴资本:从某些维度上我们可以类比新能源汽车来看。造车领域如果继续沿着油车路线发展,我们很难和欧美竞争,毕竟存在几十年的技术差距,客观规律限制了我们短时间实现质的发展和超越。但是新能源车是换道竞争的逻辑,在一个新平台新体系上大家的差距相对没有那么大。我们相信,现在AR/VR赛道上不论是大厂还是创业公司,他们的目标绝不仅是中国市场,他们希望以全新的技术体系、产品定义和用户体验面向全球市场,打造全球领先水平的品牌。

单看操作系统。中国公司已经很难有机会去颠覆PC和手机的操作系统,相应地我们也错失了操作系统背后巨大的生态聚拢机会。从电脑、手机向XR终端迭代的过程中会出现新的系统平台和生态机会,难度很大,但对中国的创业者来说存在机会窗口。而且中国具备智能制造和本土供应链优势,这些资源也可以复用到XR终端。总之,我们非常期待华人团队能成为元宇宙时代的领头羊,而我们也在不断通过实践,为推动新时代的到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