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储能出海:在产能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差异化品牌

China&Chinese 作者: 赵慧慧 编辑: 彭丽娜 2023-01-11 16:44

移动储能行业正值整顿期,把握技术、产业链、渠道等方面优势,构建自身品牌力,是中国移动储能企业出海的制胜之道。

1

一、移动储能行业概况

储能是指能通过预先储存能源或介质以在需要时为各类设备提供能源的一系列产品。从技术角度划分,储能技术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其中,机械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储能方式,电化学储能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铅碳电池和矾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在更为普遍的机械储能和电化学储能中,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锂离子技术已较为成熟,其他储能技术仍有待突破

移动储能为易于移动的一系列储能产品。按使用场景划分,移动储能可具体细分为家用储能和便携式/户外储能。家用储能容量一般偏大,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和应急而便携式/户外储能容量较小,约100Wh-3000Wh,可用于户外旅行和应急备灾(本文所指便携式/户外储能不包括充电宝等移动电源)。

家用储能和便携式储能的产业链上游较为相似,均为包括逆变器、电池等在内的零部件材料。移动储能上游厂商一般已有多年零部件生产经验,且除了移动储能,一般还涉足动力电池、工商业储能等业务。例如,比亚迪新能源、比克电池、LG新能源、海辰储能原先专注于汽车动力电池,现已开拓了移动储能电池生产线;科士达从光伏和充电桩领域进军家用储能;派能科技、鹏辉能源、海辰储能、固德威、锦浪科技所生产的零部件不仅用于家用储能,还用于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动力等。

在中下游方面,家用储能和便携式储能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中游集成商将其产品通过经销商/零售商、安装商售卖给终端用户,而后者由于无需安装,主要为中游品牌商将其产品通过众筹、经销商/零售商等方式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1)家用储能:一方面,中游集成商和下游安装商多与上游零部件厂商有所重合,如segen、固德威、LG新能源、比亚迪新能源同时提供家用储能零部件和集成产品;另一方面,一些厂商在移动储能赛道聚焦于家用储能,如sonnen、天合光能、合康新能,而另一些厂商同时布局家用储能和便携式储能,如巨星科技。Zendure征拓也推出了家用储能系统SuperBase V进军家用储能。

2)便携式储能:中游品牌商可以分为专注于便携式储能领域的企业和将业务拓展至便携式储能赛道的企业。例如,德兰明海、正浩科技、RENOGY如果新能源、移族、ZENDURE征拓、奥鹏、华宝新能均聚焦于便携式/户外储能业务,而安克创新和奥海科技基于移动电源业务发展便携式储能,公牛集团、小米集团、驰普科达分别由开关转换器、智能电子产品、基站电池领域进军便携式储能。

1.png.png

移动储能市场,尤其是便携式储能市场,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市场发展空间较大

1)市场规模方面:据相关数据,2020年家用储能全球市场规模为75亿美元,预计于2027年增至264亿美元,CAGR为20%。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2020年便携式储能全球市场规模为42.6亿元人民币,预计于2026年增至882.3亿元人民币,2020-2026年CAGR为57%。在增速变化方面,2017-2021年,便携式储能全球市场规模增速超过100%,甚至于2018年达到292%的峰值。进入2021年后增速逐步平稳放缓,年均增速于2024-2026年间稳定在39%。

2)出货量方面: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出货量将达到840.8万台,对应电池容量为5.66GWh,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2242万台,对应电池容量为19.84GWh,复合增速分别高达39%和52%。

2.png.png

3.png.png

尽管2022年创投市场整体活跃度下滑,但是储能赛道仍较为火热

2022年中国储能相关创投事件共有111件,以A轮左右融资为主,占比达到50%;天使轮融资紧随其后,占比23%;B轮左右融资和战略融资占比均约为15%。创投轮次集中在A轮显示中国储能相关公司的产品已经较为成熟,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已经经过市场初步验证。同时,储能相关创投事件所涉金额较大,在披露融资金额的87起创投事件中,千万级和亿级融资各占48%。

4.png.png

移动储能为新兴行业初创中小型玩家较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

家用储能方面,据HIS Markit,2019年全球家用储能出货量Top3厂商分别为特斯拉、LG化学和派能科技,其市占率分别为15%、11%和8.5%,行业CR3为34.5%。便携式储能方面,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中国企业在全球便携式储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2020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出货量Top5厂商分别为华宝新能、正浩科技、Goal Zero、德兰明海、安克创新,其市占率分别为17%、6%、6%、5%、2%,行业CR5为36%。因此,现阶段家用储能和便携式储能市场集中度均较低。随着高端化、高容量化趋势逐步推进以及对产品质量、成本管控要求逐渐上升,部分低端、低质产品将被市场淘汰,而技术成熟、供应链成熟、品牌声望高的企业有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市场集中度。

5.png.png

二、全球各国移动储能市场增长态势

欧洲和美国为全球家用储能市场增长主力军:基础体量庞大,增长势头迅猛

据相关数据,2021年,美国、欧洲家用储能装机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占比分别为26%和23%,日本和澳大利亚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7%、6%。欧洲方面,据Solar Power Europe数据,欧洲家用储能新增装机量2015-2020年CAGR为55%,总规模于2020年达到1.07GWh其中,德国占比高达70%。美国方面,据USITC数据,美国2020年家用储能装机量为540MWh,2017-2020年CAGR为165%,远超欧洲市场增速。日本方面,日本家用储能推广进程位于全球前列。据METI(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截至2019年家用储能累计装机量达2.4GWh,位列全球第一。

6.png.png

全球各国或地区家用储能市场发展动力略有差别核心围绕政策与居民用电需求

欧盟于2021年和2022年发布“Fit for 55”和“REPower EU”计划,分别对应碳中和与能源独立两大能源战略目标,从节约能源角度鼓励家庭用户配储。Fit for 55是指欧盟203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水平减少至少55%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欧盟通过“Fit for 55一揽子减排计划”更新相关立法,并在“REPower EU”中计划到2027年额外投资2100亿欧元,从节约能源、多样化供应能源、推广可再生能源三方面减少化石燃料消费,加速欧洲清洁能源转型以实现化石能源“脱俄”。同时,近一年多以来,俄乌冲突等事件刺激天然气涨价,导致欧洲各国电费飙升,家用储能凭借大幅降低用电成本的属性而备受青睐。对美国市场而言,由于美国电网设施较旧,极端天气极易导致断电。除了节约用电成本,消费者还很重视家用储能“保障用电”的应急特性。

中国为全球便携式储能主要生产国,欧美日为主要消费国

2020年全球便携式储能产品有92%在中国生产,有超过80%在美国、日本、欧洲销售,占比分别为47.3%、29.6%、5.5%。在生产端,完整的产业链集群、较为成熟的技术、有竞争力的成本和质量让中国企业包揽了全球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工作。在销售端,户外旅行欧美等国广泛流行推动当地消费者对便携式储能产品的需求,日本频发的地震灾害则使得当地居民形成了购买和储备应急电力设施的习惯

7.png.png

三、移动储能市场增长动因

户外活动和精致露营理念同步推动便携式储能需求增长

首先,户外活动的发展带动便携式储能产品的需求增长。欧美国家有户外活动文化,户外活动包括运动、露营、登山等。据Outdoor Foundation,美国2020年户外活动人数达1.6亿,增长率约为5%,户外活动渗透率达53%。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户外活动处于蓬勃增长阶段据中国户外联盟,中国每年约有1.3亿人参与户外活动,渗透率约为9.5%,待释放的市场空间巨大。

同时,精致露营的理念进一步刺激便携式储能需求。精致露营旨在通过携带用于照明、烹饪的电器产品等方式,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而这些电器产品对离网电力的要求可以靠便携式储能产品实现。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计全球户外活动家庭数将于2026年达到1.93亿户,便携式储能产品渗透率将达到15.9%,对应1355万台新增便携式储能产品需求。

供电系统饱受压力,应急供电需求不减

全球大部分国家的供电系统都受到来自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事件的压力。例如,季节性飓风、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和电网设施老旧导致的供电不稳定刺激美国消费者对短时供电的储能需求;极端天气和俄乌冲突导致的天然气短缺使欧洲供电紧张。便携式储能设备与一整套家用储能系统相比,成本更低且同时能用于其他场景,如户外活动,综合性价比更高。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计2026年全球应急市场对便携式储能的需求将达到1155万台,2021-2026年CAGR为42%,渗透率达19.4%。

便携式储能市场仍以小容量产品为主,但存在大容量化趋势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2016年100-500Wh小容量和500-1000Wh中容量的便携式储能产品的占比分别约为75%和22%,2021年两者占比分别达到约50%和40%,小容量产品占比下降25%,中容量产品占比接近翻倍,1000Wh以上的大容量产品占比由3%提升至10%。随着材料优化、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厂商逐步开拓了消费者能够负担大容量产品。

8.png.png

因此,需求端由于户外活动发展和应急供电要求推动移动储能需求增长,供给端凭借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化提供单位价值量更高的大容量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上升的购买力,移动储能市场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三、中国移动储能产品出海

欧美本土厂商在家用储能中游终端产品和安装市场有更大优势

由于家用储能商面向广大消费者,客户群体分散且专业性不足,品牌成了选购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欧美家用储能终端产品以本土品牌为主。以欧洲家用储能装机量占比最大的德国为例,据EUPD,2021年德国家用储能市场CR5为77%,除了占比19%的比亚迪,其他四家均来自德国本土。类似地,据USITC在美国2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的调研,2020年特斯拉家用储能市占率高达73%,LG以12%的市占率排名第二。安装方面,一部分市场由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公司占据,如Sonnen、Sunrun和Segen,另一部分市场主要由本土企业分割,如在美国市场,Vivint为知名家用储能安装商。

9.png.png

技术和产业链为中国家用储能企业出海的稳定优势

中国厂商基于储能电池、逆变器等上游产业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多从产业链上游切入海外市场。例如:

1)储能电池: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及储能电池系统的派能科技将业务重心放在海外市场,凭借其技术、渠道、品牌等优势,在2022H1实现了17.38亿元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93.74%。据HIS,派能科技家用储能产品市占率在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国均位于前列。另外,鹏辉能源、海辰储能等家用储能电池企业也正加速在海外布局。

2)逆变器:锦浪科技自成立初期便聚焦海外光伏逆变器市场,凭借广泛的销售渠道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在技术壁垒较低的逆变器领域满足家庭客户的产品和维修需求。除此之外,典型的家用储能逆变器出海厂商还包括2022年首次出海北美储能市场的昱能科技、生产家用光伏逆变器的固德威等。

中国便携式储能企业凭借产业链和渠道优势出海全球,并有机会向家用储能延申

一方面,类似于家用储能产业,成熟的储能电池、光伏产业链让中国便携式储能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提升利润且有利于便携式储能产品的推广。另一方面,不同于家用储能产品,便携式储能产品的结构较为简单,技术性相对不强,无需安装的特点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线上渠道打开市场。因此,除了产业链优势,凭借中国较为成熟的电商生态和经验,中国便携式储能企业出海还掌握着特定的渠道优势。同时,家用储能产品和便携式储能产品在技术路线上存在共通性,只是在容量、寿命等方面存在差异,便携式储能品牌商有望向家用储能领域拓展,进一步占取市场份额。

众筹为中国便携式储能企业出海的重要平台之一

由于便携式储能行业正处于起步的阶段,市场对于精准触达目标消费者的能力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感知较弱。因此,除了传统的电商渠道,许多中国便携式储能选择众筹的形式打开海外市场,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德兰明海于2020年首次在Indiegogo上开展众筹项目,两个月筹集了670万美元,斩获能源类众筹金额首位。疆海科技在Kickstarter上发布了超过10个众筹项目,获得了数万名消费者支持,其中2021年发布的移动储能电源SuperBasePro(2096wh)和SuperTankPro(26,800mAh)分别实现了200万美元和64万美元的众筹金额。正浩科技于2019Q4在Kickstarter上用48天实现了280万美金的销售额,排名亚洲前五,也于2020Q4在日本众筹网站Makuake创造了超过5亿日元的营收,刷新平台销量记录。通过众筹项目,便携式储能企业既能瞄准关注这些前沿产品的消费者,了解消费者需求,获取用户反馈,积累忠实用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又能通过众筹的预售模式缓解库存和现金流压力。

四、结语

在政府推动环保减排、欧洲电力价格上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户外活动越来越流行等因素的推动下,移动储能行业,尤其是欧美日等主要国家的移动储能行业,预计将迎来高速增长。目前,全球移动储能行业已迈过最初的探索期,正处于“行业整顿”阶段。关注到移动储能的未来发展空间,大量中小企业已尝试在该市场掘金,导致了市场集中度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随着全球移动储能市场被大量厂商不断发掘,产品质量和安全隐患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为避免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行业标准亟待完善。在这样一个“洗牌”的阶段,中国移动储能企业有望凭借技术、产业链、渠道及先发优势,打造高质量差异化产品,构建自身品牌力,进一步占领全球移动储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