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国际市场 Author:张若昕 Editor:彭丽娜 Mar 03, 2023 10:16 AM (GMT+8)

2022年全球经济普遍陷入增长乏力和通胀高企的困境,中东地区以整体超5%的增长率和部分国家如沙特高达8%以上的亮眼成绩引发全球关注。在欧美等国需求疲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中东地区(尤以沙特和阿联酋为代表)凭借高人均消费力、高人口出生率以及与中国友好的政经关系成为出海/全球化创业者和大企业在2023年应当重点关注的目标市场之一。

封面图

处于亚欧非三大洲结合部的中东地区素来有着独特的战略地位,也是世界重要的石油产地,对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经济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022年于卡塔尔举办的世界杯又再次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也凸显出中东地区与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之间充满张力的复杂辩证关系,在简单的依附与被依附、边缘与中心的分析视角之外,这片被诸多出海企业视为蓝海的地区正浮现出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篇将以中东地区海湾六国为例,分析中东经济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及其市场机会。

由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阿曼组成的“海湾六国”(以上六国组成的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为GCC)正因其优异的经济表现而备受出海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关注。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海湾六国的人均GDP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1年卡塔尔人均GDP达66,838美元,阿联酋人均GDP达44,315美元,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人均GDP也达到2万美元以上,远超于世界平均水平,拥有五六千万高收入群体用户及强大购买力的市场实力不容小觑。

GCC国家在经济上的传统优势很大程度来源于当地巨量的油气资源储备,作为几个国家主要经济支柱的石油产业/天然气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应,也使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迅速攀升,并实现了大量的资本积累和财政盈余。

但能源带来的巨大财富并不等于经济结构的优化,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国际石油市场的不断波动,也使得对能源过度依赖的海湾国家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全球石油需求将在2040年左右(或更早)达到峰值,并将对石油出口国的经济体系产生巨大影响。如不加快进行经济结构改革,海湾国家现有的金融财富可能会在未来15年内枯竭。当国际石油价格下跌,能源转型大幕拉开,石油出口国的能源优势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和能源结构变革的背景下是否还有足够的可持续性,将是中东地区未来发展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海湾国家也纷纷出台计划,致力于加快推进经济多元化转型。大体思路基本集中于:通过开发新能源、持续执行绿色能源战略推进能源结构的转型;促进制造业、金融、旅游等非石油经济的发展;推进私有化改革,增加就业岗位;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

以走在推进新能源发展前列的沙特为例,沙特相继推出的“2030愿景”及“国家转型计划”都表现出政府对于多元化的重视。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在沙特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提至50%,其中太阳能将成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氢能则是沙特重点关注的第二大清洁能源,政府2020年宣布将在NEOM新城建设的价值50亿美元的绿氢项目,预计在2025年投产。基于优越的矿产资源,沙特也将矿业作为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旨在将矿业发展为油气和石化产业之外的第三大经济支柱。

而要预测当前中东地区在能源领域的激烈转型会为创业者带来哪些机遇,还要参考外力因素的作用。2022年12月1日发布的《新时代中阿合作报告》中直接将沙特放在了优先级的位置,未来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值得关注。目前中国已参与了“2030愿景”计划中的多个重大项目,参与建设沙特NEOM未来智慧型城市、中阿清洁能源培训中心、卡塔尔哈尔萨光伏项目等。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在进入中东市场。

整体来看,经济模式的惯性、制度惰性及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复杂利益集团关系对中东地区的多元化转型还是构成了巨大挑战,海湾国家的同质化竞争也加大了转型难度,多数中东国家依然面临贫穷、失业等问题。当前中国同样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双方在能源、基建及制造业等领域的产能合作都具有互补性。如何将中国的产能优势与中东地区的资源、市场优势相结合可以作为重点关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