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起航,中国外贸“大船”将驶向何处?

其他国际市场, 东南亚市场, China&Chinese 作者: 张若昕 编辑: 彭丽娜 2023-05-09 17:11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强化贸易促进拓展市场,稳定和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优化外贸发展环境等方面作出工作安排。《意见》不断完善和调整有关政策,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也显示出中国外贸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海外

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进口4.24万亿元,同比增长0.2%。服装、家电、家具,曾经被称为外贸出口的“老三样”。如今,在“老三样”产业不断升级的同时,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一季度出口增长60%以上,正在推动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1280X1280.PNG.PNG

从我国贸易进出口总值数据来看,虽然相较于去年只是有些微提升,但如果时间拉长来看,就会发现其中变化。2020年受疫情影响,贸易顺差一度缩小到只有900亿元,而近三年以来贸易顺差重新不断扩大。这也显示出近两三年以来即使是在全球通胀高企、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带来的外需减弱,以及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风险进一步加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难预期性等复杂环境下,中国的对外贸易依然呈现坚挺复苏的态势。

但近年来,有关中国外贸形势严峻、中国订单大幅流失、外贸订单转向东南亚的议论也热度不减。例如2022年10月-12月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下滑,尤其是对美国出口下滑明显,对欧洲出口也在下降。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贸易总值下降5%,对美国下降15.2%,对日本下降5.7%。总体来看,中国对美、欧、日的出口总值都在下跌。但中国在这两个月的对外出口总值却是增加的,其间差异从何而来?

根据海关数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对东盟出口5700亿元,增长17.9%,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顺差达到1880亿元,同比增长了91.6%。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对美欧日的出口降低了,中间的差值却转移到了东盟国家,这些出口的部分又转化成商品出口到美欧日等国。东盟国家在其中扮演着中国商品中转站的角色。

而外贸订单的转移,则是和东南亚地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更低、更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关。例如近年来苹果正在加速将部分生产线迁出中国,其供应商也将工厂迁至越南和印度等国家,东芝、英特尔等外资企业也将工厂搬迁到了越南。不仅如此,运动服装巨头阿迪达斯决定在2012年关闭其在中国唯一的直营工厂,并进入东南亚。位于深圳的飞利浦灯饰制造于2016年5月宣布正式停业,并在支付经济补偿金后解散员工。三星在2019年在中国启动裁员计划,把生产设施转移到越南、印度和其他国家。

在《枢纽》一书中,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施展教授提到一个假说:在技术条件没有出现实质性变迁的情况下,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在可预见的未来是终局性的,因此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能是终局性的。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地位正岌岌可危,越南将会成为取代中国的下一个世界工厂。有数据统计表明,欧美日韩国家在鞋服、家具、家电和通信设备四大品类上合计从中国一年转移走约720亿美元订单,而东南亚5国承接约530亿美元,其中越南作为绝对主力,承接了其中约450亿美元海外订单。

但大量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并不会威胁中国供应链的地位。东南亚对中国的订单转移还主要集中在其相关产业链的优势环节,即终端组装和出品环节。大量在东南亚的工厂都需要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配件出口,以及中国机械、技术服务等配套产业才能完成生产过程。转移到东南亚的产业链更多是低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尚未有能力承接中国的中高端供应链和技术门槛较高的产业,工厂的迁移根本上还是一个追逐成本降低和利润最大化的动作。

与此同时,对中国来说,走出去的举动除了源于增量市场机会的吸引力,还有国内的成本压力,供应链的转型升级也成为了解决内外压力的核心节点。面对来自终端品牌的压力,供应商需要不断改进设计、优化工艺和材料,使用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才能实现竞争力的提升。随着供应链的创新升级,也将与终端品牌形成深度融合。

在国际外贸形势不断的变迁之下,中国外贸企业也在面临着挑战。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自建品牌优势,逐步转型成为更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例如转型为自主品牌的德兰明海和小熊电器、由外贸转向为跨境电商企业的坂田五虎和华南城四少等。还有从贴牌加工玩具制造工厂转型为挂牌新三板的智能玩具制造者的裕利智能、从塑料制品代工企业转型为净水行业自主品牌的KEMFLO、以及从为欧美灯饰品牌做OEM代工蜕变为亚马逊全球互联网灯具新锐品牌的Karmiqi。不可否认,智能化升级、品牌优势出海已经成为企业高质量阶段发展的未来核心方向之一。

有关如何自主转型、做大品牌,储能独角兽德兰明海的成长或许能提供我们一些启发。在转型之前,深圳德兰明海曾是许多跨境电商的供应商,曾为安克创新、贝尔金、罗马仕等知名品牌代工。但在2020年,德兰明海旗下的品牌BLUETTI正式启动品牌建设,并利用众筹、独立站、亚马逊、第三方等渠道展开品牌打造和销售拓展,通过精细化的运作将产品力沉淀为品牌力,实现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如今,自有品牌已成为德兰明海的主要营收来源,销量和毛利率翻倍提升。从争夺订单到通过品牌助力创造订单,这也是许多国内外贸工厂下一步的前进方向。

镶嵌在制造产业上的外贸工厂想要转型为知名品牌,产品、用户和品牌都缺一不可。仅仅拥有制造能力并不足以有效地抓住用户需求和动向,更需要在产品和品牌上作出突破。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核心管理者更应该走出去,并积极地升级技术生产要素,如采用先进的数字化软件进行管理或使用机器人技术等。当所处赛道已经过于内卷、无法看到快速转型升级的希望时,应该及时抛弃“沉船”,将所积累的资金用于更有前景或更擅长的领域。

当下,人工智能、柔性化生产和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都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技术跃迁的可见性似乎即将颠覆全球供应链的生态系统。到那时,中国在世界新的供应链系统中会处于怎样的地位、中国外贸“大船”又将驶向何方?有关这些宏大的命题,仍然需要企业在转型道路上不断尝试和探索。

诚邀各方参与ESG2023出海中东北非论坛,想参会的朋友,请点击报名链接填写个人信息。寻求商业合作,请点击ESG2023介绍手册查看。2023年6月2日,我们一起相聚ESG2023出海中东北非论坛。

16836232878743.p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