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市场 , 其他国际市场 , 东南亚市场 Author:EqualOcean Jun 09, 2023 10:23 AM (GMT+8)

2023年6月1日-2日,2023 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ESG2023)在深圳成功举办。2500多人报名,两天的峰会超过2000人次到场,有超过60%的为总监级以上负责人;加上峰会现场出海全球化方向最头部的创业者、投资人、学者到场,共同把2023 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ESG2023)打造成了2023年上半年最顶级的出海全球化峰会。

1

在6月1日主会场"新时代睁眼看世界"的特别圆桌对话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XbotPark机器人基地发起人李泽湘老师,安克创新创始人阳萌带来精彩分享,本场对话由EqualOcean创始人黄渊普主持。本场对话的特别之处体现在:2023年是湖南籍思想家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发行180周年,三位嘉宾也都是湖南人;以下为对话实录(有删减):

黄渊普:谢谢主持人,前面的"纵论国际风云"和"出海全球化投资趋势"的两个Panel,也做了一些笔记:陈定定院长创立的研究院叫“海国图智”,名字来源于魏源的《海国图志》;陈定定院长也说,我们要关注全球那50多亿人口的机会,我印象非常深刻。刘继森院长说帮助非洲也是帮助我们,这个观点我很认可。社科院的郭主任说,在国内要讲政治,在海外更要懂政治,非常赞同。投资趋势论坛上,刚刚华映资本的季总、ATM Capital屈总和天使投资人曾总都讲到Global Chinese这个概念,认为这是值得押注的一个群体。

顺着Global Chinese这个提法,我今天邀请了两位湖南人来对话,一位是老家湖南永州的李泽湘老师,一位是老家湖南长沙的阳萌同学,而我本人是湖南邵阳的。可以说,魏源是那个时代的Global Chinese。今天的两位嘉宾,李老师从湖南出发,去到美国留学和工作,然后回到了中国,近期又在帮助沙特搞科创体系。阳萌同学也是,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去在国留学,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回来了。

湖南人有典型的特色,大家都想去外面闯,同时对老家、对国家有特别的情怀。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想问的是,湖南的先贤里面,哪个对你的影响最大?或者湖南的哪一种精神最激励你?李老师先来。

李泽湘老师:你刚刚讲到魏源、以及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这批先贤对我的影响蛮大的。要真正地去理解他们所做的事情,尤其是我一直把今天我们做的事情说是"第二次洋务运动"。第一次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我也是看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我记得我来深圳创业的时候,看到大街上人手一册《曾国藩》,那三本书是我看过最多的书,也是受益最深的一套书。我老家是在湖南乡下,一直到上大学1979年才去了长沙,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大都市,但很快就出国了。1992年我回到香港科技大学,1999年来到深圳开始做创业,湖南先贤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2017年我们在长沙,在希迪智驾(CIDI,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创办过程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学曾国藩、学湘军“结硬寨,打呆仗”,既然已经确定了要打持久战,就不能幻想一蹴而就。我们没有遇到那种突然的、重大的冲击,业务方面总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在还比较早期的阶段,就尝试将市场、痛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形成闭环。

那我们再看“第二次洋务运动”跟第一次洋务运动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怎么吸取第一次洋务运动一些好的经验,同时要如何弥补它的不足。第一次洋务运动,我觉得教育和人才没有做好,导致它最终效果一般。过去这些年我在深圳、大湾区以及湖南的探索,就是在想能不能把以前没有解决的这个问题,真正体系化地做一个探索。

创业是有方法的,学院派创业人才可以在实战中培养出来。过去这些年,我们搭建硬科技创业生态的同时,也尽力在推新工科教育,也是在推广这个模式。只有培养出能做世界级硬科技品牌公司的创业者,我们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才更有希望,才能极大地助推当地科创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就是刚开始可能慢一些,在培养人才方面花的时间多一些,但后劲会比较大。

怎么把教育、人才、创业、产业、资本等深度融合起来,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难题,美国、以色列等国在探索。我们自己在尝试和探索,也在学习硅谷、以色列、瑞士的好的做法。同时,我们一些好的经验也在跟国外分享,包括你刚刚讲的,最近我们跟沙特的国王科技大学在合作。

黄渊普:谢谢李老师,"第二次洋务运动"确实要补齐教育的短板;打个小广告,李老师在东莞(松山湖)的XbotPark机器人新基地6月底要开幕,李老师提的新工科教育,就是你带着创意想法去李老师的基地,最终你的产品能完全在里面实现,包括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都能在里面做,非常让人激动,大家可以提早预约。同样把问题抛给阳萌同学,你也是国内读书、海外留学工作,然后又回来创业了。你自己身上的湖南人特性强吗?哪个湖南籍的人对你的印象最深?

阳萌: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我的母亲,她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也是一位湖南人。虽然我也看了很多遍《曾国藩》,学习了其他很多湖南先贤,他们都是特别棒的人,为人类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我对身边的人和周围发生的事更有感触。我母亲曾是一位“下乡”青年,后来自己去读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国企做到部门管理者,又自己创业,整个过程中,她所展现的“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记得有时候大年三十,她还要出差到广东来谈工厂、签合同,她的正直、努力和诚信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渊普:阳萌同学提到的湖南人的特质真的很明显。我们台上三个当中,李老师的名字里就带个“湘”。刚刚李老师提到一点,最近沙特国王科技大学带了团过来,李老师决定去帮助沙特去创建科创体系。从美国回香港、到深圳、东莞(松山湖),又到帮助沙特去做科创体系,这一系列转变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以及是什么支撑你做了这些转变?   

李泽湘老师:这是一个蛮长的过程,对这个事情的认识、理解和坚信,也是逐步演变的过程。1992年我们一批原来出国的留学生来到香港科技大学想创办一所研究型、国际化的大学。大家可能感觉很难,但实际上天时地利人和都还不错,找到了人,有资源,有很多欧美成熟的模板,照着做就行了,所以这不是特难的一件事情。港科大今天在全球高校的排名,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更难的是怎么把学校的教育、科研能够跟产业结合;所以1999年的时候,我们开始做新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反思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可以从MIT、斯坦福、伯克利等世界名校直接移植一些东西过来,但针对中国的产业情况,效果差强人意。所以,我们开始探索新工科教育,实践教育、科研和产业结合。

我以前实验室的学生,大多是去美国硅谷或华尔街,后面纷纷来到深圳,开始了他们创业的历程;他们是第一批吃螃蟹、也是第一批受益的。后面我们又在松山湖把这个模式进一步放大,面向整个大湾区、中国内地、甚至国外学校里面出来的年轻人,同时我们也跟一些高校进行合作,进行新工科教育的体系化试点。在长沙、常州、宁波、重庆、深圳、香港、广州,已经逐步开始推广了,包括和沙特的国王科技大学也在尝试。沙特国王科技大学是选择硅谷模式还是深圳模式?实际上他们有很多争论。最后他们的校长以及代表团来深圳和松山湖,待了整整一个星期,我也陪他们看了一下。在新基地,他们最后跟我说:李教授,这里是硬科技创业的"麦加"。

黄渊普:嗯,深圳市影科技创业的"麦加",大家在深圳创业,应该要有骄傲感。20年多前李老师到深圳创业的时候大家都学硅谷,包括深圳也想成为中国的硅谷;但今天情况变了,深圳美国一些地方也想成为美国的深圳、美国的松山湖。要做好新工科教育,我们希望有更多海外留学回来的,不要只看到短期的困难,而是要立足长期。我把这个问题抛给阳萌同学,阳萌同学在美国留学,后又在谷歌工作。我在想你12年前是怎么做出回国创业的决定的?假如你现在年轻12岁正在硅谷工作、看到中国的机会,你会用什么逻辑回来?

阳萌:这些年来,我的认知发生了很多变化,因此与12年前的自己相比,我们处于两个不同的时间场景。一方面,2011年我刚回来创业时,无论是人才环境、创业支持环境还是外部市场环境,都与今天有着太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作为创始人,我对自己的性格有了更深入的观察。

我认为我是一个“激进的保守主义者”,其中“激进”是定语,“保守”是名词。举个例子,当一个人只有10块钱时,他愿意拿出几块钱去创业,即使这个创业的失败率很高?如果他的回答是“10块钱”,那么他就是一个非常激进的人。而从我的性格来看,我会拿出四五块钱。性格这个因素,不容小觑。在创业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不同的选择,包括判断自己适合走哪条路,我认为都需要从性格中找到答案。

当我在12年前创业时,我选择了一条相对稳妥的路。我们当时先在中国找好的产品,后来很快变成我们去打磨那些好的产品,把它们带到海外卖。我在很多场合讲过这个故事,当时,原装电池售价在80-100美元之间,在亚马逊上的评分大约是4.5星。而出口卖家在亚马逊上销售的电池价格约为25美元,但评分只有3星或3.5星。我认为这里一定存在机会,即在40到50美元的价格范围内提供4星到4.5星的产品。电子商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打破了以前的渠道结构和分销体系,让我们成功实现了这个目标。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回到我性格激进的部分,当踩了一个台阶之后,永远想去迈下一个台阶。所以这些年我们没有停留在做销售上,而是赚到了钱就开始往研发里面投。到今天为止,安克创新在深圳有差不多2000个左右的产品和研发人员,在各个品类的研发投入很多,虽然这中间走了一些弯路,但我们一直在坚定地投入,去年,我们的研发投入超过了10亿人民币。

因此,如果我今天再次创业,想要重复12年前的逻辑,去寻找套利机会,我认为这不存在了。

黄渊普:有没有假设过如果你现在在硅谷,你还敢回来吗? 

阳萌:我觉得今天还是有很好的机会的。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NPS(净推荐值)。简单来说,对于100个使用该产品的用户,我们问他们一个问题,即用1-10分的分数来评价他们是否愿意推荐该产品。打9-10分的人表示真的会推荐,而打1-6分的人则不太愿意推荐。我们将打9-10分的人数减去打1-6分的人数,得到的数值就是净推荐值。

尽管这听起来很学术,但我喜欢将许多事情抽象化,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可以让我们回归本质。我们发现,要想在一个品类中突破,往往需要将产品的净推荐值提高一个台阶。如果我们再看一些具体的品类,如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等,它们都属于刚需品类。如果我们能够将产品的净推荐值提高20-30分,甚至是40-50分,我认为这是今天非常好的创业机会。

回到你刚刚提出的问题,如果我今天回来创业,我认为我们不能再做净推荐值+5分、+10分的事情了,这太难了。如果今天我们能够找到净推荐值+20分、+30分,甚至是+40分的机会,认真打磨两到三年,制造出这样的产品,再依托我们今天全球化销售的能力和品牌实力,我们就能够创造出非常成功的创业。   

黄渊普:嗯,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是相比12年前机会还在,最关键的是你要做出你刚才说的提升30分、40分的产品。

阳萌:对,在12年前提升5分,卖便宜一点,就可以了;但现在需要提升30-50分,创造的价值更高一些。

黄渊普:感谢阳萌同学的回答,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很多还在海外的工程师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依然有很大机会。再回到李老师这边,李老师特别受人尊重的是他一直在做最难的事情,他做的是从0到1的孵化。从0到1有很大的失败概率,很多时候付出很多心血之后,会发现什么都没有。我个人觉得李老师是在做教育,很多人觉得李老师是成功的投资人,我认为他更多像教育家。说到做孵化和新工科教育,李老师你是怎么挑选学生的?相比五年前,今天的选人标准有没有什么变化?

李泽湘老师:在回答你刚刚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补充一下。过去这些年我们花了很大的工夫,去斯坦福、MIT等名校,想招一些在国内很优秀又去了美国名校读书的学生,想吸引他们回到深圳、利用大湾区的资源去做些事情。包括吸引在美国的大公司像苹果、谷歌工作的年轻人,如果他们能回来,我相信一定能做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很不成功。阳萌在美国留学、去谷歌工作然后又回深圳创业的,我相信过程很艰辛。我也在观察深圳的留学生创业园,发现成功率并不多,回来7-8个人,过了一年后变成5-6个人,再过一年变成了3-4个人,有水土不服的现象。怎么把这些优秀的有海外背景的人跟本土之间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后面我还要向阳萌请教,也许可以通过EqualOcean平台,让大家有一个好的路径。

黄渊普:您培育了很多成功的企业。

李泽湘老师:但我们基本都是本土培养起来的;我们也有一些从国外回来的,大量的留学生出去,很愿意拿美国的绿卡,跳出这样一个舒适圈去做难而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是不容易的。回到你刚刚讲的问题,怎么选人?以前我们选人都很简单,看他是不是来自Top10的学校,是不是年级的前十名。后来发现,这样的人可以写论文、可以去大公司,但是他跟创业、以及做些很草根的事情是不太匹配的。所以,我们现在的标准和原来的选人标准是不同的。

我们对于创新人才的认识,对于创新人才的标准,已经有了非常不一样的理解,有大量的数据和探索。我们的训练营面向全国的大学生,3-6个星期中我们设计一些作业,看他怎么跟人合作、跟人沟通,看他怎么用一些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做这个事情。当然,看人最终要看她/他是否有"革命的彻底性"。刚刚你讲到湖南人的一些性格,包括潮汕人的一些性格,敢于去做一些不知道后面会怎么样的事情,都是是蛮好的。一个人很另类,如果她/他能够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探索,碰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不屈不挠;这样的"革命彻底性",是我们逐步形成的选人标准。   

黄渊普:刚刚李老师说到革命的彻底性,我也想跟现场的人说,如果你感觉你跟别人有一点不一样,不用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这可能恰恰是你的优势所在。再把这个问题抛给阳萌同学,现在很多人都想学习安克创新,但可能学不像,大家更容易看到具体的打法而忽略掉其它更重要的。在你看来,安克创新有什么是很重要且可以被外界学习的么?

阳萌:我非常赞同李老师所提出的“选人”理念。我也是交了很多“学费”,才深刻体会到选人的重要性。中国有句古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小时候读这句话时并没有真正理解,甚至在创业的前几年也没有深刻感受。但是,经过12年的实践,我认识到人才是关键要素。如果有一个优秀的一号位,所有事情都会变得容易。因此,早期吸引人才非常重要,而长期来看,企业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

怎么从吸引并培养好的一号位?我非常认同刚刚李老师讲的,不是看他从哪个大学毕业,不是看他以前有什么经验,而是要回到这个人的特质。我们需要关注他们是否能够回归事物的本质思考,是否能够运用第一性原理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直面冲突,勇于做出决策,挑战高目标。我们需要将人视为编码,通过特征识别来挑选出那些具有独特特质的人,并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最近两年,我深刻感受到,我们需要根据特质来分配机会,根据结果来分配回报。

黄渊普:根据特质来分配机会,根据结果来分配回报,很有意思。李老师刚刚讲到选人要看对方是否有彻底的革命性,确实应该这样。回到今天的主题——新时代睁眼看世界。刚刚李老师说的"第二次洋务运动"很有新意,但当前全球很动荡,很多人包括海外留学生们都面临很多困惑。我特别想问一下,目前的世界变化这么快,李老师和阳萌同学你们个人乐观吗?乐观的逻辑是什么?

李泽湘老师:过去一段时间,内地可能是这三年,香港可能更长一些是六年,很多人都蛮悲观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一波又一波。我们机器人基地的几位老师和团队,与我们年轻的创业公司创始人,大家在一块深度地探讨这些问题,分析过去和未来,大家都觉得黄金时代过去了。但我们也一直相信,现在是中国读书人从来没有的最好的时期。

我们有几个基本逻辑和数据:一是中国的市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卷,但那是因为你没有提供真正好的、独特的、满足需求的产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4-5亿的中高端市场就是你的。二是这四十年来我们建立的供应链和产业基础,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机会。我们是欧洲迭代速度的10倍,成本是他们的1/10,你把这个用好了,这就是国外创业者所做不到的;大公司像苹果谷歌可能有资源,但是创业公司跟我们这边是没办法比的。三是对于科创的理解。从洋务运动、40年改革开放再到今天,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认识事情理解得这么到位透彻,这都是我们摸索出来的。四是基础。我们在很多新兴的科技产业,不管是无人机、扫地机、光伏,包括今天的(新能源)汽车,都有非常好的基础。

有了这样的基础,你还有什么不能做的?搞美国市场有困难,还有东南亚;搞东南亚有问题,还有中东、拉美、欧盟,全世界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机会。包括安克、大疆、云鲸,他们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榜样。可以说,在有些人眼里这是最坏的时代,但是在我们的眼光里,这是最好的时代,而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备一个这么好的条件。   

黄渊普:我顺着李老师的话说,很多人觉得大学生找工作难而看轻教育,这是很短视的;正是因为教育,才让今天的中国有这么多机会。当然我们的教育需要做变革,当下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是教育不重要,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做调整。回到阳萌同学,你们过去几年的业绩不错,你怎么看世界?乐观的逻辑是什么?

阳萌:还是要回到性格来说。我本身是一个危机感比较强的人,创业到第五、六年的时候,大概在2017年,突然意识到,我所选择的消费电子品类是一个速生速死的品类。在这个品类里,好不容易把这个品类做起来,过几年这个品类可能会彻底消失。我经常问大家一个问题,买过随身听、MP3、DVD机吗?当年那些很牛的全球品牌,今天它们还在吗?2017年,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变得非常焦虑。我感觉自己被赶上了一个不会停止的轮子,这个焦虑持续了很长时间。

2019年到2020年,我看到了华为的例子,读了一些华为的书,受到一些启发。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行业本身的特性,但是在旧品类消失的过程中,留下的资源往往可以促进新品类的发展。我相信一定有这样的机会,像安克之前有一、两个做的比较成功的品类,要变成一个赋能型的平台,我们要做几件事情,一是方法论,到底这里面每个领域怎么做事情?把这个方法抽象下来,通过系统、工具来固化;然后把人真正流转起来。

其次,我们需要真正将人才流转起来。当一个品类消失时,该品类的团队中可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我们需要将他们流转到新的品类中。新人可以进入老的品类,锻炼自己并稳定成熟,老员工则可以去开拓新的品类。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渠道基础、品牌基础和公司各种能力。很多独立的创业公司在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后,最终可能只剩下30%到40%的股份。在这种平台的各种支持下,我们可以将30%到40%的股份分配给这个团队,并保持他们将来长期作为子公司独立上市,还能做得足够大,有一些分拆上市的机会。

我希望通过打造一个生生不息的公司产品,去解决我对某一个品类产品会“死”的焦虑。虽然品类会来来去去、生生死死,但是这个公司和生态系统可以持续发展新的品类,这种机制可以让我不那么焦虑。因此,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赋能全球化智能创业的小环境。正如李老师所说,无论是东南亚、中国还是中东,都有很多机会。我相信,在智能硬件创业方面,深圳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黄渊普:我刚刚听阳萌同学讲的,大家可能觉得安克是卖充电宝的,但我感觉安克创新这家公司本身就是一款产品。

阳萌:对,我们现在的充电宝收入大概只占公司10%的样子。

黄渊普:阳萌同学是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也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把公司当成产品去做,非常值得期待。今年是《海国图志》一书发行180周年,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睁眼看世界,看到世界的动荡,也要看到世界依然充满机会;看到世界存在问题,也要勇于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今天我这个湖南人,有幸邀请到李老师、阳萌同学这两位优秀的湖南人分享,感谢他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关于EqualOcean和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

EqualOcean成立于2018年11月,是一家专注于服务中国品牌全球化、帮助海外企业或机构把握中国发展机遇的商业信息平台和智库。针对中国做出海全球化的客户,EqualOcean提供宏观政经分析、海外市场与行业研究、品牌国际定妆照、海外资源搭建等。

EqualOcean旗下有中、英文网站,是国内极少具备英文深度报道和英文深度报告撰写能力的机构;EqualOcean的英文内容授权发布到Bloomberg Terminal、Refinitiv、SeekingAlpha、Nasdaq等平台,EqualOcean的商业分析师常年接受Wall Street Journal、New York Times、Financial Times、SCMP等知名媒体的采访。

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EqualOcean Summit for Globalization, ESG)是EqualOcean打造的出海全球化方向最顶级的行业峰会,每年6月上旬举办,邀请国内外头部的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学者、外交官参加。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中国主导的"新全球化"正在加速到来。源自中国的全球化品牌和人才,将越来越多地登上世界舞台中心。

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ESG)上固定发布一系列的报告和榜单,包括"EqualOcean全球化青年30人"、"EqualOcean出海全球化投资30人"、"EqualOcean全球化新锐公司50"等,广受各方关注和好评。

EqualOcean中文站:https://cn.equalocean.com/EqualOcean

EqualOcean英文站:https://equaloce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