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映资本章高男:七年科技投资沉淀,数字赋能和工艺创新共同铸就华映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其他国际市场, China&Chinese 作者: EqualOcean 2023-07-03 17:40

智能制造是我国数字化转型的主攻方向,也是数字经济战略在制造业层面落实的主要体现。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手段,近些年来,企业在设计、制造、物流、经营、服务等模块实施智能制造,实现了生产方式变革、提升了管理运营效率、降低了生产物流成本,从而创造了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投智能制造”也已成为投资机构的共识。

1

但如果把时间拉回到7年前,智能制造在当时并不是创投圈的风口,敢于在这一领域下注者寥寥。而华映资本对智能制造的布局,正是从7年前开始。

在七年时间里,华映投中了中国第一数字化采购供应链的工业软件企企通,智能制造融合基础设施提供商渊联技术,产业物联网头部平台商机智云,中国领先的机器视觉检测服务供应商心鉴智控,中国首个替代美国垄断DLP在3D光学领域应用的芯片企业中科融合,以及边缘计算操作系统提供商中科海微等多家智能制造领域先进企业。华映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布局也更加立体。

在刚刚过去的2023华映资本年度大会上,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高男回顾了自己对智能制造的投资心路历程,并从工艺创新和数字技术两大维度,阐述了华映如何构建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生态。

1 15.06.37.png.png

作为华映智能制造“生态星系”内的成员,企企通创始人徐辉渊联技术CEO叶思海机智云创始人黄灼心鉴智控创始人罗晓忠中科融合创始人王旭光中科海微创始人李栋也对各自所在行业以及公司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与总结。

以下为章高男与各位创始人的演讲实录,华映资本略作整理,EqualOcean经授权后转载:

01 生态布局背后是对行业的顶级认知

我今天的汇报主题是智能制造,对这个话题我内心感慨万千。7年前,在华映内部的年会上我第一次提出智能制造方向,当时争议很大,因为彼时的智能制造并不是风口,而且与以往华映的投资方向差别很大。

要不要冒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大家内心都还是存疑。幸运的是季总力排众议,给予了我支持和信任,也使得华映的科技投资可以一步步坚持并不断发展壮大。

事实上华映每次面临巨大未知的战略取舍时,季总都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果断决策,这也是华映能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

· 7年坚守底层逻辑,不追风口

在7年前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LP年度大会,我第一次提出科技领域的投资汇报,如今对这7年做一个简单回顾。

下图是我7年前在汇报中,以当时的认知,把认为重要的一些技术以及投资窗口期做了一个趋势预测。7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发现除了区块链华映认为风险比较大,没有投资布局外,其余所有领域华映都有了投资标的和布局。这是我们7年执着和坚守的结果。

2 15.06.37.png.png

过去7年,我们经历了很多环境变化也面对过各种诱惑,但本质上我并没有改变,也没有像很多投资人一样不断调整投资方向,去适应和追逐风口。我一直用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来要求自己——坚守在科技领域,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来提高认知,并借此去捕捉获利的机会。

· 构建起智能制造的数字生态

回到智能制造话题,这是华映资本重点关注的方向,也非常能体现华映在科技投资上的思路。

智能制造可以切分成两个维度:一个是智能,另一个是制造

智能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帮助制造业赋能降本增效。智能本身不是制造业,其底层关键技术支撑是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包括AI。

AI相对自成体系,而且在未来的数字化赋能中作用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单列出来加以强调。本质上它也是数字化技术的分支。

制造的过程是生产加工过程,底层的支撑技术是工艺技术。

过去7年,我们重点是在“智能“这个领域布局,我也一直努力尝试着构造一个智能制造的数字生态。关于智能制造数字生态,3年前我就想得比较清晰了,在实操上,我们也严格按照生态构想去布局。

3 15.06.34.png.png

简单来讲,我们设计的数字智能生态是一个二维抽象概念。 第一维度是把数字信息基础技术进行切片、分层,并定义好每层清晰的边界;第二维度是把我理解的智能制造的通用性场景抽象。通过这样一个二维组合,构成一个数字生态。

其实每个投资机构都有自己的抽象方法,但构成一个生态难度很高,我个人对生态有两个定义的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生态内抽象的每一个场景,必须边界清晰,并且自成体系。

这个听起来简单,但其实并不容易。投资圈会有一些热词,比如说硬科技、新能源、SaaS、新材料等等。这些词非常“性感”,但落地到投资动作意义不大。就是因为边界不清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同时概念也不自成体系。

第二个标准是不同场景与场景之间需要有相互协同、相互赋能、相互支撑的依赖关系,产生1+1>2的裂变效应,这是生态的本质意义,难度也更高。

所以构建生态意味着更高的投资要求,因为它考验的不是对单点项目的判断力,而是要站在一个行业,甚至跨行业的角度,对未来进行架构设计。一两个项目的成功完全可能是靠投机和运气,但一个生态的成功,运气和投机的作用是0。只有通过顶级的投资认知才能做好一个生态的布局,我个人对少数专注于生态布局的顶级投资人非常钦佩。

最近工信部颁布了一份白皮书——《工业数字化智能化2030白皮书》,这份白皮书由罗兰贝格、华为、信通院等来自三个不同领域的顶级国家智囊共同颁布。在白皮书内,他们对工业数字化的20个通用场景进行了抽象,我做了一个对比,我们的数字生态命中了其中12个。这也给了多少给了我一点信心,至少我们不是在“自嗨”,而且一定程度上,华映与国家级抽象有一定的重叠度

下面我会请上华映这个生态中一些实际投资案例的创业者给大家做自我介绍,让大家对华映的数字生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02 华映智能制造数字生态企业协同实况

· 企企通创始人徐辉:从数字化供应链入手,打造中国最大产业互联网平台

我们公司的名字叫做“企企通”,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连通企业和企业,实现企业间的互联互通。

具体是如何连通呢?企企通从数字化采购与供应链入手。

供应链上有采购方,有供应商,如果采购方和供应商都能进行数字化在线协作,就能完成整个采购供应链过程的协同。既包括样品、准入、询价、报价、订单、产品研发的协同,也包括生产、质量、物流、发票对账,整个全流程的协同。

艾瑞咨询调查数据显示,从2021年开始,企企通就超越国际软件巨头SAP Ariba,成为了中国数字化采购供应链软件的NO.1,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名。2021年至今,企企通的发展更加快速,进一步拉大了和行业内其他国际软件巨头的差距。

4 15.06.34.png.png

最近几年,不管是疫情,中兴事件还是华为事件,大家都应该认识到了供应链的重要性。作为数字化供应链的工业软件,中国也一定不能被“卡脖子”,而要做国产替代。

今天,我可以非常自豪地告诉大家,在中国被美国制裁的大批中国大型企业里,有一些企业已经因为被美国制裁而换掉了SAP Ariba,取而代之的是用上了企企通SRM

企企通已经提早在供应链、工业软件领域做了布局,因此不至于被美国卡脖子,我们也正在开始做国产替代。

企企通形成了年交易额达到5万亿的中国最大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在toC端的消费互联网,中国最大的淘宝天猫,一年大概9万亿人民币交易额。

而企企通的业务toB,主打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连通。很多类似京东方、海康威视等等的大型企业,每年的采购额以及与供应链协同的交易有几百亿,都是通过企企通平台完成。企企通现在年交易额已经达到了5万亿,这个数字在中国toB互联网层面来说,排名第一。

企企通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建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5 15.06.34.png.png

第一阶段,企企通和很多采购方合作。采购方会支付佣金,同时把供应商和供应链协同拉进平台。一般来说,大型企业有几千个供应商,供应商的内部企业有几千万之多,由此形成网状的第一层。

第二层,随着更多采购方、供应商进入产业网络,我们发现很多供应商出现了重合。尤其在同一行业里,头部的几家企业都用企企通,因此,很多供应商是一样的。甚至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采购方是别家的供应商,有些供应商可能是别家的采购方,由此形成了网状结构的第二层。

第三层,随着网状结构进一步强化,在电子和电气、新能源、芯片半导体等各个领域,都有企业在用企企通的产品,由此就形成了跨行业的互联网。这中间我们还尝试和很多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合作,通过助力招商引资,提升某些园区的产业能力、核心竞争力,他们也逐渐看到了企企通巨大的价值。

第四层,企企通进一步引入外部能力,赋能平台的采购方、供应商。外部能力包括数据,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MES(生产执行系统),WMS(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可以赋能平台。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企企通逐渐形成了网络结构。

走到今天,企企通其实只做了潜在市场的1%。目前企企通平台有几千家核心企业采购方,其中大型企业居多,并逐渐覆盖中型企业,平台上已经有100多万家供应商。

而中国有上亿家企业,所以从数量上来说,企企通还需要不断积累更多企业客户。随着网络效应展开,不仅获客更容易,获客速度更快,获客成本更低,企企通给平台企业带来赋能的价值,也还有更大的空间。

所以我认为企企通还会有戴维斯双杀的机会:一是企业用户数百倍的增长空间;二是网络价值还会有更大的空间

企企通在过去3年里,业绩都维持三位数100%以上的增长。目前企企通已经启动了IPO的准备工作,计划在明年年底之前完成IPO的工作。

最后,企企通能被华映投资,我感到非常荣幸。因为华映在数字化智能制造领域,是最专业、最深刻、最持久的机构,我与章总相识多年,他那时的观点和现在讲的没有区别,多年如一日,华映非常具有前瞻性。

我认为华映智能制造的芯片和企企通也有相似之处,因为企企通本身也连通很多企业。除了用产品、技术和服务打败国外的软件巨头,成为国产替代之外,企企通还具有以下价值:

首先,像微信、QQ一样,企企通提供连接的价值,连接了上百万的企业。第二,企企通每年产生5万亿交易数据。第三,企企通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采购方和供应方之间不仅需要完成采购的过程,可能还需要对供应商及其商品进行质量检测,因此供应商数字化程度越高,流程就会越简便,质量就越高。所以说,企企通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将随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连通而变得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企企通也积极与华映体系内的其他兄弟企业展开合作,比如在数字化工厂环节,渊联科技就提供了非常卓越、非常杰出的产品和服务,企企通也在和渊联展开深入洽谈,希望能有更进一步、更深入、更大的合作。

· 渊联技术CEO叶思海:以工业智能手机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我是渊联技术的CEO叶思海,渊联的定位是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的融合基础设施,帮助中小企业实现0到1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大企业来讲,资金充足,也有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因此转型相对容易。但对中小企业来讲,既没有丰厚的利润来支撑转型,也没有数字化团队,因此只有极少数的中小型企业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针对这种情况,渊联做了一款工业智能手机,品牌叫做工业魔方,理念是希望有一个通用型的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渊联的工业智能手机,除了在外型上长得像洗衣机那么大,其他在功能架构和使用上,与手机保持一致,也是分三层架构。

在一个实体箱子内有工业操作系统GenieOS,相当于手机的安卓、鸿蒙、IOS系统,上面一层是应用市场,都是面向工业的应用。

通过工业智能手机的模式,渊联可以把百万级的数字化转型成本降到10万以内。从而极大降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技术门槛和资金的门槛。

6 15.06.34.png.png

渊联内部说“以万元工业智能机支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市场上渊联也像卖手机一样卖工业智能机,尤其在深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深圳有“工业上楼”的活动,在工业上楼园区只要铺好5G网络,部署上渊联的工业智能手机,就可以让企业拎包入驻。

为了实现企业拎包入驻,渊联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开发,工业智能机解决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几个核心痛点。

7.png.png

首先是基础的IT问题。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有数字中心,但如果让中小企业自建数字中心,不仅开发成本很高,后期的运营成本更高。现在请一个专业的IT维护人员每年开支都要超过10万。

而渊联的工业智能机是一台标准的可移动式微型数据中心,并提供远程运维,企业无需再为IT问题操心,也不需要自配运维人员,省下来的费用就足以支撑整个系统的部署。

第二,设备物联问题。工业智能机可快速实现各种设备的数字化采集及反向控制,实现设备数字化。即便面对工业企业中一些老旧、大型、各种各样复杂的装备,渊联的工业智能手机都能实现全连接。

第三,企业平台问题。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也必须有一个平台来支撑这个迭代和演进的过程。因此渊联工业智能手机内置渊联工业OS平台,可为中小企业快速构建一个性价比超高的本地化企业级数字化平台。

第四是应用选型问题。渊联工业智能机应用生态内置各类专业应用软件系统,就像使用智能手机一样,客户可以按需选择。在技术这一块,最大的特色就是实现了OICT的融合。

各种控制,工艺的流程,敏捷的制造,这是OT的领域;底层是边缘云的技术底座,属于IT领域;把所有的设备联网,属于物联的CT通信领域,所以是OICT的融合。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规上制造企业有近百万家,现在各地也已经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动作。渊联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几个省份获得了很大的支持力度。

深圳在今年3月份启动了全市的数字化转型动员大会,定下的目标是2025年全部规上企业要完成数字化转型,达到国家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的二级标准。

深圳总共有1.3万家规上制造企业,面向全国征集了48家服务商,包括大家熟知的三大运营商、华为、阿里、腾讯、金蝶、用友等企业,渊联也是其中一家。上半年深圳列出了2000家企业给服务商,渊联的服务数量排在了前五,下半年还会新列出2000家,渊联目标是进入前三位。

我非常感谢华映给渊联带来的平台和生态机会。因为渊联做的“工业智能手机”,需要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助。在应用层上,渊联也在跟企企通合作,助力供应链企业的数字化协同。

在工厂方面,渊联也在跟机智云合作,目前正在织布机行业内进行数字化方案合作。

· 机智云创始人黄灼:如何打造产业互联网爆款应用?

机智云是国内一线的物联网平台企业,过去几年机智云专注在产业物联网里发展,同平台上30多万物联网开发者一起,用数字化能力赋能各行各业,帮助更多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的分享主要围绕一个话题:如何在物联网这个形态复杂、落地难度大、推广周期长的场景里,打造类似消费级市场的爆款产品。提到爆款,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小米。过去近十年,小米从手机到智能穿戴,到家电,围绕用户痛点做出了很多爆款,打败了很多传统厂商。 而在产业物联网这样一个大赛道里,机智云认为,也需要一股新的力量,用爆款的逻辑,让传统企业快速实现数字化升级。因此,机智云把自己看作类似小米的爆款产业物联网平台。打造产业互联网的爆款应用是一个需要多维度思考的系统工程:用户痛点挖掘+极致产品研发+商业模式配合。

机智云目前已经从纺织和水产这两个赛道切入。赛道选择逻辑很重要:首先,这些是万亿级的大产业;其二,这些赛道的痛点能有效被物联网技术解决;其三,也是更重要的,机智云的平台技术优势,产品定义能力和供应链优势+SaaS的可持续盈利商业模式的组合,能快速覆盖整个产业。

目前,机智云在中国纺织行业已经实现了40%的行业覆盖,为近万家中小型纺织厂提供了纺织机上云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在数字化形成规模后,机智云继而在纺织行业推出了AI工业质检解决方案,通过人工智能帮助纺织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人力成本。今年机智云纺织AI工业质检装备的订单暴增到万级,每月达成千级以上产品出货量。

8.jpeg.jpeg

在水产养殖行业,机智云打造的智能硬件+小程序爆款应用,帮助养殖企业提升成存活率,降低人力成本。在半年左右的推广周期,机智云产品就进入了4万多家水产养殖企业,并以超过100%的惊人月度增速持续增长,以标准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规模化的解决了成千上万水产养殖企业的实际问题。

总结来说,机智云在物联网领域打造出了业内最佳,增速最快,真正服务于产业的数字化能力平台。未来,机智云将持续深耕,继续积累平台实力,在多个纵深场景拓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帮助产业快速发展。

· 心鉴智控创始人罗晓忠:基于自研数据和模型,提供人工智能瑕疵检测服务

心鉴智控是一家机器视觉用于人工智能瑕疵检测的企业。最近在高质量大数据以及大算力的加持之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一系列大模型,掀开了人工智能大时代。

ChatGPT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大量的高质量数据,心鉴智控所在的瑕疵检测领域,工业品的瑕疵检测容错率非常低,同样需要大量的高质量数据。

在2018年成立伊始,心鉴智控就研发了基于数据全链路和模型迭代的平台,属于和ChatGPT相同的思路。

第一, 在数据层面,心鉴智控在视觉检测行业有强壁垒优势。鉴于以数据为抓手的策略,心鉴智控选定以高透高仿和高数场景为切入点,对于数据的初始获取有强技术壁垒。同时心鉴智控拥有全行业领先的光学成像技术,对细微瑕疵也可以做高质量的成像。

第二, 心鉴智控通过类似AIGC的方式,生成了大量瑕疵品的图片,可用于模型的训练和迭代。

第三,心鉴智控在生产线上通过自研的数据采集系统和自动学习平台,让数据和模型形成了闭环。通过在量多和质优的数据上进行大量沉淀,心鉴智控目前在医药检测领域形成了通用模型。

第四,在大模型时代,以Transformer为引领,心鉴智控也在加速新模型的研发,引领AI视觉的创新。在光学成像技术,以及数据的全链路技术上,目前心鉴智控处于行业领先状态。

关于心鉴智控的业务情况,过去三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依旧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合同额接近10倍增长,几乎所有客户都有复购。

9.png.png

视觉检测行业是非常大的赛道,公司目前主要聚焦在2D平面的场景里。当然,我们最近也注意到,在3D视觉方面也有大量应用场景,除了上游与机智云有一些业务方面的协同之外,我们与中科融合也在密切探讨,把他们的3D芯片、相机用在我们的产品里面。

· 中科融合创始人王旭光:以国产3D光学芯片,打破美国DLP技术的垄断

中科融合研发的主要是用于机器人3D眼睛的芯片,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量产替代美国DLP芯片的产品。

机器替人工作,此时此刻正在发生。机器人能替代人是因为3D视觉与人工智能的完美结合,主要依赖于3D视觉芯片。在工厂中减速阀、刹车盘,以及大量实际场景中,在中科融合视觉芯片下,人们能看到的一个高精度的3D视角,也就是机器人的视角。

目前3D视觉主要应用于工业医疗、军工等场景,预计在2026年全球将达到千亿市场规模。从信息化对智能制造赋能的角度来说,全球3D视觉硬件行业在当前多项技术需求下,衍生出了大量应用场景,比如2022年的3D重建,到激光雷达,甚至到AI、MR。

具体到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我们不仅面临中美脱钩的形势,也面临总用工人数千万级减少和大量用工难的问题。在工作应用场景中,比如会产生非常大噪音的笨重物料上下料、物流中拆码垛这种枯燥的工作、对眼睛损伤极大的焊接工作——所有这些场景都可以使用中科融合的3D芯片,实现机器对人的替代。

中科融合的技术优势是什么?每个人手机里都有一些3D视觉技术的应用,比如苹果的Face ID。当前在工业端,能实现机器替代人去完成精准复杂动作的是美国DLP的技术。但中科融合是迄今唯一一个在高精度和专业性市场上实现了对DLP替代的企业。

10 15.06.21.png.png

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用一个更加先进的技术,在成本和性能上实现了更优解。按照我们的技术路线图,目前已经在生产的成本和性能上对美国DLP技术达到碾压式优势;同时,在技术迭代过程中,中科融合也在实现性能和价格上更大的优势。

中科融合拥有全链条的技术。首先,中科融合团队成员背景很强大。我本人是清华大学材料系毕业,之后又在美国工作学习了11年。团队成员都是来自美国、新加坡、英国、日本以及国内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产业公司的人才。其次,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中科融合也都拥有自己的产线。

虽然中科融合成立仅4年,但之前我们有将近6年的研发历史,还获得过中国科学院重大突破专项的优秀奖。2019年成立以来,中科融合不仅在MEMS领域实现了量产,每年销售收入也在成倍增加,以上就是中科融合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站在中国科学院的肩膀上,中科融合不仅能在3D视觉领域做出一定成绩,也能够基于3D视觉采集的前端平台,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工作。

· 中科海微创始人李栋:以“三高一低”的领先能力,服务国家关键行业

中科海微是一家做边缘计算操作系统的公司,为边侧和端侧的小型化、智能化的设备提供新一代操作系统支持。

端边侧的设备规模目前可达百亿数量级。在端边侧市场,每年芯片的出货量能达到150亿片以上,其中90%的芯片都会选择搭载操作系统。因此全球端边侧操作系统本身的市场规模已超千亿水平以上,足够养活三到四个大型操作系统公司。

具体到国内市场,目前有两项核心市场驱动力,第一是新增的智能端边侧设备的OS选型,需要算力池化能力、AI处理能力以及安全攸关任务的保障能力。这些能力是传统的Linux和安卓等操作系统尚无法全面提供。

第二是在我国的国民命脉行业领域,存量设备中存在的OS替换市场,部分设备的OS之前由欧美公司直接垄断,目前需要刚需性替换。

而现在,不管是Google、苹果还是华为等巨头都在其本国市场推行新一代OS的换代概念。同时,端侧、边侧和云侧的设备协同能力,将冗余的资源形成标准化算力,也为算力联网和任务协同提供基础设施。中科海微目前对外提供的产品矩阵,包括端侧的SeawayOS和边侧的SeawayEdge,中科海微产品特色主要是“三高一低”的技术能力。

第一是高安全。海微的OS产品基于可验证微内核技术。不论是国际安全测评标准,还是国内安全标准,海微整个操作系统的安全能力,已经具备通过最高安全标准认证的条件,全球范围内能达到该水平的操作系统内核公司并不多见。

第二是高可用。中科海微的操作系统设备,可以无故障持续运行上时间指标MTBF达到万小时以上,可支持航空航天级设备的可靠性需求。

第三是高实时。Seaway系列OS内核可以在实时领域由60多项严苛指标共同组成测试集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实际应用上,海微服务的半导体制造业、精密仪器仪表业等领域,Seaway系列操作系统的任务平均延迟可以控制在微秒级。海微团队具有专业操作系统内核自主演进能力,如果未来Linux和RTOS内核也存在断供风险,中科海微团队依旧有能力维护国内主流OS内核的演进升级。

最后是低耗智能能力。今天都讲大模型,实际上在端边侧的设备里,能使用完整大模型的机会非常有限,更多是一种在资源受限情况下,支持设备能使用的低能耗、低成本的分布式推理模型。海微目前已经完成100+以上的热点AI模型的端边侧覆盖,且行业通用性较强。

因此,海微也获得了很多国内外关键行业企业客户的认可,成立以来年均营收增长率超400%,并且持续提高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头部客户的覆盖率。

03 快速膨胀的智能制造是否有机会变革制造业

· 华映智能制造领域布局情况一览

感谢各位企业家的介绍,其实经过这7年,特别是最近两三年不断的完善,华映已经针对智能数字生态做了大量的布局,我们已经投了20多家公司,完成了将近70%的设想

我们不是第一天做科技投资,也不是因为科技热才进入这个领域,实际上我们已经坚守了7年。虽然我们可能还很小,但是一直有自己的独立认知和方法论,严格按照方法论去实践和不断完善。

接下来我们还会持续做一些补充和完善。

11 15.06.21.png.png

底层技术上,华映布局的已经比较完善,未来我会在通信领域做一些加强,特别是激光通信,将有大的增量机会。

业务层华映也做了很多布局,还会在一些细节进行补充。一是自动化排产,这是工业领域的刚需,我们跟踪了两三年,但还没有脱颖而出的企业,后续还会持续紧密关注。另一个是质量管理,我认为这也是制造业的一个超级刚需, 我们已经有明确标的。

在数字生态下一步主要的补充会围绕中间技术层,即工业软件层。业内都说今天投硬科技,导致软件几乎被放弃了,但我认为在工业设计领域,很多相关设计软件,以及基于AI驱动的新一代仿真需求,还有很多值得深挖的机会。

· 制造业本身投资机会在何处

整体上来看,华映的智能数字生态构建已基本接近尾声了。但是智能制造是不是就只有这么多机会?换句话说,庞大的制造业本身是否有投资机会?我的结论是有,不但有而且机会很大。

六七年前如果我们说投制造业,很多投资人会认为你疯了——为什么要进入这样一个传统、格局稳定、重资产投入、毛利又比较低的行业。但多年来国家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上所做的努力,让这个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变量

首先看一个工信部发布的数字化赋能数据。2022年底数字化赋能产值已经突破1万亿,而且增速仍然非常大,每年有10%的增速。

12 15.06.21.png.png

第二个数据,智能制造板块2022年底已经突破了2万亿,年化增速超过15%,这个速度非常惊人,并且盘子还在极速膨胀。所谓的智能制造,通常是指初步完成了自动生产线的先进制造企业,大多数来自于航空航天、汽车领域,还有少数先进能源的企业,以及半导体产业链。

第三个数据,整个制造业的大盘子,在2022年底达到33万亿。这是我国立国之本,将近占30%的GDP收入,同时行业发展比较稳定,每年增长5个点左右。

通过这三个数据对比,我们自然会产生一个问题。增速最快,急速膨胀的智能制造,有没有可能改变整个制造业的格局?这个问题先不回答,我们先对制造业做一个简单分析。

首先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13.png.png

再来看第二个名词——工艺。工艺是利用各类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成品的方法与过程。注意工艺是方法,本质是技术。

把这两个定义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些推论: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价值必须通过生产制造过程完成;工艺是完成制造过程的技术统称,也是制造业最核心的技术体现

本质上并不是所有做硬件生产的公司都隶属于制造业。比如一个路由器公司,虽然用了大量电子原材料组装成一个路由器,因为其核心价值提升来自于路由器软件提供服务,所以本质上其不是一个制造业企业,而是一个信息化产业的产品公司。

只有公司核心价值提升来自于生产加工过程,才能称之为制造业。而完成生产加工过程的技术支撑就是工艺。所以说制造业最本质的核心基础技能是工艺。

· 制造业的核心三要素——生产、供应链、资源管理

再看第二个问题,一个制造业企业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脱颖而出?我觉得应该是将以下三个要素都做得很出色才有机会。所谓三要素是我个人的总结,可能会存在一些片面性。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努力从制造业和其他行业最本质区别中抽象出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寻找获胜的关键因素。

14.png.png

第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是生产。

生产追求的目标是产品领先,即我的产品一定要比其他人的产品好,这是最基础的要求。同时,产品成本还要低,还要能规模化复制。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做很多事情。首先必须建立工艺壁垒,让企业能生产别家生产不了的产品,并且很难抄袭,工艺壁垒非常关键。

同时,企业还要灵活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要柔性制造,配套相关的数字化能力,确保规模化之后产量的一致性。技术支撑就来自于工艺创新,只有工艺具有领先性,制造业企业才能脱颖而出。

完成这么多事情的技术支撑首先是工艺创新,工艺的领先性是所有制造业竞争获胜的前提条件,是必要条件,否则根本没资格谈领先。同时相关的数字化配套技术也必须紧密跟上。

第二个关键要素是供应链。

供应链追求的第一目标应该是安全,除此之外,还要保证质量可控

怎么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尽可能确保并缩短采购周期,同时不断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采购质量。

供应链安全的基础还是工艺创新。很多人好奇供应链安全跟工艺创新有什么关系,其实工艺创新和供应链息息相关。在加工过程中,如果能通过工艺的提升降低对原材料的要求,比如用更低成本的原材料或者精度更差的配件生产出更好的产品,那么企业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就会下降,供应链安全性也会大大提高。

因此工艺创新是整个供应链安全的基石。

同时,供应链采购管理也很重要。物流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技术都要同步配备,这些主要依赖数字化技术,也是我们过去数字化赋能的重点领域。

第三个关键要素是资源管理。

制造业每次生产都涉及巨大的生产物料、时间、资金的投入。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管理实现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对制造业来说至关重要。资源管理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提高资金周转率和使用效率。

要提高资金周转率,就要尽可能缩短生产周期,同时要把有限资金在全公司内合理的分配。最初的解决方法是MRP,后来发展到ERP,随着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更精细化的APS(自动化排产),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也越来越重要。

一个制造业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上述三要素上都做得非常出色。而最基础的就是工艺领先性,同时配套先进的数字化技术。

· 快速膨胀的智能制造是否有机会变革制造业

回到刚才的问题,快速膨胀的智能制造是否有机会变革制造业?

个人认为至少有三个机会:

15.png.png

第一,国产替代机会。制造业有大量因国产替代带来的增量市场。我认为,国产替代这一波红利最大的受益行业一是信息化产业,另一个就是制造业

但国产替代也是一个大坑,很大一个误区在于:并非国内生产不了的东西都需要国产替代。因为只要国与国之间有商业交流、只要有市场经济,就没有一个国家能生产所有的东西,这不符合经济规律。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大小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市场竞争中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从而在局部市场竞争中获得特定优势,奠定相应的市场地位。因此只有涉及到国家核心战略产业链的安全,才有所谓国产替代的机会,诸如信息化的基础技术和制造业的基础工艺。

第二,能源结构升级带来的超级增量。我个人认为能源升级是我们升级为发达国家,再造一个中国最大的战略增量市场。无论是电动车、动力电池,还是光伏储能等,只要涉及新能源、高效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领域,国家都在不遗余力的支持,同时国家也会鼓励中国的企业走出去,通过技术领先和竞争合作积极建立新的能源格局。这会带来巨大的增量市场,而其中有相当大比例的红利会落到制造业,而且这部分制造业大部分是先进制造。

第三,制造业本身工艺创新速度也在加速迭代。有几个原因,首先,中国有全世界最全的制造业产业链,产业链上每个局部点的优化都会快速反应到全行业,这是中国独有的优势。其次,经过国家多年推动,产业数字化也在加速升级,特别是AI向工业领域的渗透,会大大加速工艺创新的速度。

总结下来,国产替代+能源升级+制造业数字化本身的技术创新,这3点相结合,将为工艺创新提供大量的场景和技术支持。我们相信一些先入围者、制造业的先进企业,一定有可能在大变局中脱颖而出。

· 围绕工艺创新,建立投资生态

如何捕捉到机会?我的方法论是围绕整个制造业的核心支撑——工艺创新,建立投资生态。实际上,工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工艺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

16.png.png

第一,工艺技术通常是材料设备和生产资料多维度组合的技术,导致其需要大量生产经验和行业知识,而突破通用性、跨界属性和可复制性,相对数字产业则会弱很多。因此,投资者很难通过对一个工艺的投资突破,快速复制到其他行业。相反,他们只能逐个突破。好处则是一旦突破,壁垒较高,因为人才相对稀缺。

第二,所有工艺突破的目标是为了达到量产,但在量产之前,无论技术和工艺多么领先,只要有一个小问题没有解决,商业价值就为0。一旦量产之后,便会有巨大和快速的竞争优势,实现0-1价值的巨大提升。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想进入工艺创新领域的投资人,如何能在量产确定性之前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优秀的企业,是最核心的能力要求。

第三,越复杂和越先进的工艺,往往融合了很多材料、物理、化学、电磁特性、机械结构等多维知识的耦合这与数字技术明显不同,数字技术通常有相对通用的评判标准,大家可以通过相对简单科学的技术评判对企业的领先性进行比较。但对工艺创新的项目,很多时候,工艺突破项目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指标,并且各自具备优劣势。

投资者要在完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优劣判断,这对投资人系统认知和全局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人问我能不能抽象出之前类似增量市场,高壁垒和头部的简单通用投资方法论,我的回答是太难了。我只能建议:首先,必须通过学习对项目工艺创新涉及到的不同领域的知识背景有一定基础;其次,必须对不同技术路线的关键路径和核心影响要素有深刻认知;同时,还必须对客户的需求有深入理解。在这三点同时都具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通过系统认知做出相对全局的 优劣判断。

第四,大多工艺突破都是从实验室里走出来:从小试、中试再到量产,每个阶段都以月或年为单位,周期较长。因此,投资人在投资之前需要更加慎重,不要轻易下结论,应为有足够时间学习,尽可能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后再做决定;同时,一旦做完决策,要具备时间耐心,不要给企业不必要的时间压力扭曲企业的发展。

· 从工艺生态布局的方法论来看华映智能制造生态未来布局

围绕工艺生态布局,方法论可以有以下几个维度:

17.png.png

我对工艺生态做了材料工艺、材料加工工艺和设备工艺三层抽象。这种抽象和过去数字生态的技术抽象不同,它并不是工艺技术的分层,因为之前我强调过工艺是耦合技术不是单一技术,无论材料、材料加工还是设备都有大量的技术耦合, 不存在谁更底层谁更上层。我的这种抽象更多是基于应用的抽象,即材料工艺突破为材料加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理材料加工工艺突破也为设备创新提供了更多空间和自由度。

场景的抽象来说,国产的替代机会我们先聚焦于想清楚的三个场景:一是基础原材料,所谓基础材料我给的定义是改材料的下游产值至少超千亿,才称之为基础原材料,所以不是什么材料创新我们都会投;二是制造业的基础工艺,这是国家的立国之本,绝对不能被卡脖子;三是半导体设备,这个已经在卡脖子了。

能源效率提升,大量的能源效率增量和市场红利会落到制造业,这一波机会一定要抓住。

最后一个要求是高壁垒及稀缺工艺,这也是我的团队内部博弈和讨论最多的地方,很多项目被我否掉,就是因为壁垒不够高,我也一直致力于用各种方法帮助团队提高对壁垒高低的判断能力,我认为这个能力非常重要。

有了方法论的指导,接下来看我们未来三年的具体落地:

从材料上,我们先关注生物基材料,这不仅是基础性材料,同时还是更加清洁的能源方式;半导体材料则是典型的国产替代的基础性材料;关于电子化学材料,华映会聚焦于电池相关的材料产业链。

关于材料加工,我们的重点是机加工的创新工艺,这是制造业基础工艺;同时我们对各种动力电池路线也高度关注;而光学交互技术及功率器件,也是华映过去长期关注的领域,目前已有一些标的。

设备层,工业母机是下一步发力的重点。新能源车供应链和储能技术链我们都会关注,这些都是清洁能源带来的巨大增量市场。最后,我们每一支基金,至少会有一个项目聚焦于颠覆式前沿科技,在华映新的第7支基金,我会重点看可控核聚变,这个赛道背后的逻辑是更加高效的能源。

整体来说,这就是华映未来具体落地的场景,未来2-3年都会有所布局。

18.p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