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洞察
前言:
韩国今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逾50%,但韩系电池的全球市占率之和有所下降。
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于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球新登记动力电池装车量为304.3吉瓦时(GWh),同比增长50.1%。韩国三大电池制造商的电池装车量也全线增长,但市占率总和为23.9%,同比下滑2.2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LG新能源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50.3%,为44.1GWh,以14.5%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3;SK on同比增长16.1%,为15.9GWh,以5.2%市占率位居第5;三星SDI同比增长28.2%,为12.6GWh,以4.1%的市占率位居第7。三家韩企的市占率之和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至23.9%。
同期,中国宁德时代以36.8%的市占率位居第一,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56.2%至112GWh。比亚迪同比增长102.4%至47.7GWh,以15.7%的市占率紧随其后。
韩国电池产业主要以锂离子电池为核心,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手机等领域。韩国政府和企业将电池产业视为继半导体之后的国家战略技术,制定了2030年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图。
中韩两国在锂离子电池技术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但在全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方面,韩国有较大的优势。韩国已经实现了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并计划在2023年实现量产。中国在全固态电池方面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商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中韩两国在锂电池产业链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上下游配套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中国在锂资源、正极材料等方面依赖进口,而韩国在负极材料、隔膜等方面依赖进口。
韩国电池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动力电池领域,尤其是全固态电池技术。韩国三大电池企业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都在积极开展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商业化,与全球多家车企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海外市场。韩国政府也给予了强力的支持和扶持,制定了2030年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图。
北美市场上,韩国有较大的优势。韩国三大电池企业都与美国多家车企建立了合资公司,在当地设立了电池工厂。宁德时代虽然也与特斯拉、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车企有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在北美产能落地上还有诸多不确定性。宁德时代可能需要将重心放在欧洲乃至东南亚新兴市场。
伍德麦肯兹预测,到2030年左右,欧洲市场将占电动汽车电池总消费量的25%左右。这是继中国(40%)和美国(28%)之后的第三大市场。欧盟(EU)曾宣布计划到2035年为止淘汰内燃机车,美国也提出了到2032年为止将67%的新车替换为电动汽车的目标。
中国企业正在加速进军欧洲市场。宁德时代(CATL)去年8月宣布,将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投资73亿欧元建立年产能100GWh的生产基地。中创新航(CALB)也决定在德国建设20GWh规模的工厂。比亚迪(BYD)今年1月开始谈判收购福特在德国萨尔路易的工厂。
韩国三大电池公司在此前一直被视为“后花园”的欧洲市场上逐渐处于劣势。据韩国贸易协会透露,2020年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7%,去年上升到34%,但在同一时期韩国企业却从68%下降至63.5%。
韩国电池企业必须在欧洲和美国市场上决出胜负。与韩国企业不同,中国企业是以坚实的内需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再加上还有本国政府的保护和支援政策作支撑。得益于此,中国企业的实力也逐渐提升。全球电池业界排名第一的宁德时代在最近6年间年均营业利润率达到了15%以上。去年净利润达到5.8万亿韩元。相反,LG新能源和三星SDI直到2021年才实现了营业盈余,SK on的目标则是明年实现扭亏为盈。
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生产电池在欧盟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4.9%上升至去年的34%,相反,韩产电池的市场份额从68.2%下滑至63.5%。
贸易协会分析指出,欧盟正在积极吸引全球电池企业投资,加强区域电池制造能力并发展回收利用产业。在此背景下,美国实施《通胀削减法案》给中国企业进军美国市场带来影响。中国企业则把目光转向欧盟,加快投资步伐,从而导致同韩国企业的竞争白热化。
韩国政府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对策,支持企业提高市占率,如加大资助力度,扩充关键矿物供应链,加强投资额扣税的实效性等。中国需要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提高产业链的自给率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