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出口环境

其他国际市场 作者: EqualOcean 2023-08-10 17:36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制造中心。 然而,2022年以来成本上升、地缘政治和新冠疫情政策加速了中国生产的国际化。

Factory building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制造中心。 然而,2022年以来成本上升、地缘政治和新冠疫情政策加速了中国生产的国际化。 本分析探讨了中国工厂迁往海外的最新趋势、推动全球化的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对国际贸易网络的影响。

中国海外投资的崛起

中国的严格封锁加大了供应链对任一地点的依赖风险。 因此,自2022年以来,中国企业大量对外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突破23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东南亚和欧洲吸引了最多的新项目。 “一带一路”等旗舰倡议促进了互联互通,实现了这一目标。 主要的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已遍布国际,工厂在亚洲内外的低成本国家开设,以服务不同的市场。

D172F504-93D4-4165-96A1-BC0E3A5E1ED7_4_5005_c.jpeg.jpeg

供应链本地化

大流行和贸易紧张局势强化了多元化和韧性的价值。 自2022年以来,许多西方公司相互建立了中国子公司或合作伙伴关系,以进入庞大的国内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1”战略让企业在越南或印度等邻国增加新产能,以补充而不是取代现有的中国业务,以更好地接触亚洲消费者。 邻近的好处,同时避免过度依赖任何位置。 区域化而非完全脱钩已成为主导范式。

技术全球化

自 2022 年以来,不断上升的地缘政治疑虑刺激了对国际科技集群的投资浪潮。中芯国际等半导体巨头在新加坡、欧洲和美国开设了新工厂,以获得先进的工具包并实现客户群多元化。 风险基金已向从事战略技术的外国初创企业投入了数十亿美元。 与此同时,政府为研发中心提供激励措施,许多中国科技公司选择中国或美国以外的研发中心进行合作。 全球网络现在涵盖设计、制造和创新。

劳动力资源全球化

随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自 2022 年以来,针对亚太地区高技能移民的移民政策有所放松。 中国就这样流失了大量人才。 例如,仅去年就有超过5万名中国专业人士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获得了长期签证。 与此同时,2023年外国大学在华入学人数下降。中国不仅劳动力资源全球化,其人力资本也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1F59BFED-2932-4F7A-9F5D-645EE307F071.jpeg.jpeg

全球价值链主流化

东南亚:“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区域工厂能够作为平等伙伴而不是任何国家的附属品更好地融入众多的全球供应网络。 中间零部件出口呈指数级增长。

南亚:印度的硬件生产蓬勃发展,自 2022 年以来,中国在电子领域的投资超过 500 亿美元。 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了印度在电信和汽车等领域的能力,使其成为替代的全球供应商。

欧洲和北美:德国和波兰的中国工业园区为欧洲汽车巨头现场制造,在捷克和塞尔维亚的业务也不断增长。 根据贸易协议,墨西哥巩固了作为美国、中国和欧洲市场的关键生产国的地位。

中东和非洲:中国在埃及、阿联酋和尼日利亚建立的经济特区将区域供应商整合到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和制药等全球领域。 进一步减少对遥远供应链的依赖。

对中国的影响和机遇

尽管中国工业的全球化带来了挑战,但中国经济正在通过消费导向型改革和加强多边合作来适应。 关键商品的进口替代正在取得进展。 随着国内市场饱和的抵消,特大城市正在吸引高科技投资。 全球人才网络提升长期竞争力。 “一带一路”仍然是互利共赢、稳定市场的。 全球工厂的总体布局通过多向贸易和投资关系加强全球经济相互依存,从而扩大了中国的软实力和反保护主义言论。 全球化不断开放、对接新动能,机遇与调整并存。

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互联互通

2022年以来,中国迅速加快自贸协定谈判,旨在将地区伙伴纳入其经济轨道。 与东盟、韩国和澳大利亚的交易以及与海湾国家的持续讨论有助于将中国工业进一步融入全球贸易治理。 降低中国制造关税的规定和支持中国在海外投资工厂的原产地规则扩大了影响力。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还鼓励外国公司建立亚洲/中国基地,以获得整个合作伙伴地区的优惠市场准入,从而加强互联互通。

不断发展的工业能力

中国制造商抓住海外扩张的机遇,升级生产技术。 越南和其他地方的工厂从母公司获得技术/技能转让,从而推动价值链的进步。 中国的角色已经从组装等任务演变为利用全球足迹的完整供应链管理、研发和产品设计。 区域科技集群也吸引了中国共同开发前沿产品的能力。 出口越来越多地包含更高价值的资本/信息通信技术产品,这符合中国的工业雄心。

跨境投资网络

投资中国生产设施的外国巨头建立了促进随后在第三国建立伙伴关系的关系。 例如,与中国合资企业的汽车制造商在中欧/东欧建立了信任型合资企业。 同样,在中国共同开发 5G 基础设施的电子巨头现在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 中国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当地合作改善市场/供应链的连通性,从国际网络接入中受益。 区域产业网络是跨国投资和在中国的经验共享有机产生的。

政策协调挑战

虽然经济必要性自下而上推动全球化势头,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益有可能破坏合作。 国家之间相互冲突的领土主张、战略怀疑和技术转让限制,使价值链至关重要的贸易/投资规则的综合规划和标准化变得复杂化。 远距离的监管差异也会带来风险/成本。 通过建立共识对话减少摩擦对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国际化至关重要。

总之,全球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需要对经济、政治和战略因素进行细致入微的政策平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机会,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必要的一体化调整带来的冲击。中国当前当务之急是保持其建设性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