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碳壁垒”高高筑起,出海制造业如何在“无差别打击”中生存?

其他国际市场 作者: 卜松 2023-08-24 23:14

2022年夏天,EqualOcean曾在德国短暂停留,入住了杜塞尔多夫的一家民宿。当时正值欧洲多年罕见的热浪来袭,当地气温一度冲上32摄氏度左右。然而,民宿里只有电扇,制冷效果聊胜于无,并且我们在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也难觅空调的踪影。

carbon

后来在和民宿房东的攀谈中得知,在德国,很多人会认为装空调不环保,尤其是早年空调技术落后时会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给民众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并且西欧和北欧本就对炎热气候并不敏感,居民普遍认为熬几天就过去了。当然,更重要的是,空调碳排放量惊人,个人家庭安装空调需要极为繁琐的手续和认证,因此政府给空调上的这一道枷锁已经足够让人们退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不止是民用领域,制造业也正在面临欧洲零碳法案的考验。

2022年底,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确定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3年10月开始试运行,2026年正式起征,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欧盟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征收“碳关税”的经济体;2023年4月,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了新一轮的《建筑能源效率指令》(EPBD)修正案,要求2028年起新建筑要达到零碳排(zero-emission),公共新建筑更早,2026年起要零碳排;6月初,通过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根据该法规,未来的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充电工业电池必须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以及数字电池护照才能进入欧盟市场;6月底,最为重磅的“2035年禁售燃油车”目标获得欧盟内部通过,成员国就应对气候变化的提案达成协议。

在欧盟这一连串看似激进的碳中和相关法案与目标背后,究竟出于哪些考量?这给中国制造业出海设置了多少壁垒呢?

“碳壁垒”将影响到哪些行业?

目前来看,受到影响最大的行业有以下几个:风力、光伏、氢能、新能源汽车、煤电、燃油车、建筑。前面4个都属于低碳或者零碳能源、政策扶持快速发展的行业,后3个则被归类为高碳排放量、被限制碳排放的行业。

EqualOcean经整理后发现,在这几大产业中,风力、光伏、新能源汽车、建筑都是中国出海制造业重点涉猎的行业,对欧出口、投资、建厂的力度和深度一直处于前列。虽然这些行业的产品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具有性价比优势的技术类商品,理论上不应该惧怕来自欧盟的这轮“无差别打击”,但是一旦了解了中国新能源产业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我们就不难发现,其政策的出发点仍然是保护本土产业、限制外来产品倾销。

自2002年签署《京都议定书》,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参与国际交易起,中国碳市场已经发展超过20年。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市场正式开启交易,不过目前仅覆盖电力行业,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截至2023年7月14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已达2.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110亿元,是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

建立时间短,就意味着有诸多的监管和交易问题。当前,碳排放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不足,企业减排积极性不高,除电力以外的其他行业尚未被纳入交易配额市场。以目前欧盟CBAM机制的覆盖范围看,包括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和氢气等,而据相关专家表示,中国和欧盟之间没有电力贸易,对欧盟出口的化肥、水泥、氢气规模也较小,因此出口影响主要集中在钢铁和铝行业的产品上。缺乏对上述两个行业的碳权交易空间,也就给碳足迹的捕捉增加了更高的成本。

遭遇碳壁垒阻击的背后也有碳管理的不完善。以动力电池为例,尽管中国已经拥有最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并且在全球市场占有了超六成的份额,但是在碳管理上仍有诸多问题。比如,碳足迹和数字电池护照对中国电池企业是一道不小的门槛。

在技术方面,供应链的碳管理要求产业每一环都清晰、精确,并且可追溯。从采矿到原料,再到电池材料、电芯、系统,电池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企业都要被纳入到碳管理系统之下。而实际上,电池碳足迹、数字电池护照内容复杂,供应链缺乏数字化工具,电池回收技术和运营管理也不完善,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在规则方面,我国动力电池碳排放管理还面临政策不明确、企业动力不足、标准数据库不统一、国际互认等一系列问题。

长期来看,上述因素将导致出口成本飙升。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总监抄佩佩曾向媒体表示,未来动力电池产品出口碳成本将达27元—100元/千瓦时,全产业出口碳成本将接近百亿元。

去欧洲建厂能解决问题吗?

随着对供应链成本和政策优待方面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中企开始把生产线搬到海外,去目标市场建厂成了众多制造业出海企业的最新潮流。

宁德时代在德国爱尔福特和匈牙利德布勒森均布局了动力电池厂,欣旺达、亿纬锂能、远景科技紧随其后;新能源汽车行业里,上汽、比亚迪也纷纷宣布在德国落子;光伏行业方面,今年6月隆基绿能称正在研究在德国建设光伏工厂的可行性,并将在六个月内做出最终决定。如果计划顺利,这将是中国太阳能公司在欧洲设立的第一家工厂。

图2.jpeg.jpeg

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概念图(来源:官网)

在欧洲建厂对于碳管理最直接的好处,便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CBAM带来的高碳价成本,有利于制造商在欧盟境内直接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而不用受到国内碳排放市场机制不完全的约束。与此同时,工厂将有机会享受到比国内更高的碳排放配给,并在议价上与其他进出口产品供应商相比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不过,赴欧建厂并不算是个万能选项,更高昂的碳价、更繁琐的碳交易流程、更透明的ESG合规要求将给出海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宁德时代的匈牙利工厂拖延了一年多才正式开工,便是受到了当地居民和环保组织的联合阻挠所致。

EqualOcean认为,核心的根本性举措,还在于如何将碳足迹的捕捉透明化,将企业这方面的核心数据合法实现脱敏出海。在出海大潮中,尽管资金、人才等环节都已经备受关注,但是涉及到实际经营合规的数据出境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因此,从企业端而言,应加快推进数字化的碳排放采集、分析和管理系统,并按照相关核算标准和方法对适用产品进行碳盘查,并加强与欧盟进口企业的协调。同时,要从CBAM的角度分析和评估产品的碳足迹,寻求供应链和价值链减碳可能性,同时结合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减碳策略,改进和完善企业碳排放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