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国制裁前后,华为为何能生存下来?
8月29日,华为手机突然发布了新品的宣传片,不少人惊呼“熟悉的华为回来了。”

2023年7月31日,EqualOcean创始人黄渊普在小红书发起了一项调研,调研的主题是“是否看好华为的发展”,共有804人参与调研,其中超过一半仍旧看好华为,在评论区EqualOcean看到,不少用户对于美国的制裁感到愤慨,认为制裁延缓了华为全球化的进程,但对华为的未来发展有信心。
华为给出的数据印证了多数人的观点。8月11日,华为发布2023年上半年经营业绩。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1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净利润率15.0%。2022年上半年,华为的销售收入301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5.87%,净利润率仅为5.0%。这一逆势增长让不少人感到惊讶,在2021年和2022年的低谷期中,不少人认为华为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甚至有可能就此倒下。“ICT基础设施业务保持稳健,终端收入实现增长,数字能源和云业务实现良好增长,智能汽车增量部件竞争力持续提升”,2023年上半年的状况,又让不少人感叹“华为活过来了”。
作为一家全球化大公司,华为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故事具有极强的代表性。8月29日,华为手机发布Mate60系列宣传片,题为“致敬奔腾不息的力量”。在经历风高浪急的制裁后,华为为什么能够活下来?在本篇文章中EqualOcean将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运气加实力,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拥有着先进通信技术和工业基础的欧洲市场,是华为进入较早,投入较多的市场。华为在欧洲的发展历程,是近20年来其国际市场成功拓展的典范,也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在世界变换中奋力前进的缩影。
众所周知,华为在欧洲的两大业务是销售基站和智能终端等产品。2000年代初,欧洲市场竞争激烈,华为作为一家初创不久的中国企业并不为人所知,彼时中国企业是“低价、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代名词。华为在欧洲起家的主要业务是运营商业务,其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一系列欧洲本土的老牌电信企业,诸如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欧洲巨头占据了大部分市场,此时的华为尚未获得欧洲主流通信市场的认同,在市场上的份额微乎其微。比起前期在拉美、中东非洲市场,依靠“低价”、“服务好”等标签的顺利拓展,华为在欧洲的拓展历程更加艰辛和曲折。
最初,华为只能通过代理商进入欧洲市场,将其10G SDH光网络产品引入英国、法国、德国等市场。2003年,华为赢得了欧洲电信运营商Inquam公司的CDMA450项目合同,成功进入了这一移动系统的葡萄牙、德国、罗马尼亚、俄罗斯、瑞典等市场。
随之而来的2004年,是华为运营商业务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华为在英国设立了欧洲地区总部,将战略中心转向了欧洲这一高端市场。同年4月,华为中标瑞典运营商Banverket Telenät的传输本地网扩容项目,这一项目覆盖瑞典全国,让华为从竞争激烈的北欧电信市场中脱颖而出。12月,荷兰移动运营商Telfort购买华为公司的WCDMA 3G项目技术,这一合同又为华为进一步打开了欧洲市场的声誉。但天有不测风云,在华为成功完成项目中的分布式基站建设后,Telfort被另外一家运营商荷兰皇家电信(KPN)收购,分布式基站惨遭抛弃,外界评论称,这一业务变动,让华为在欧洲市场的大幅扩张延缓了两年。
通讯领域的ToB业务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一旦选定合作商签署合同,更换的成本过高,因此前期的技术和品质必须过硬,信任度才能建立起来,这种信任度的建立,又会为企业的知名度提升积累力量。虽然华为的分布式基站遭到Telfort抛弃,但在2006年,全球最大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集团(Vodafone)看到了华为分布式基站技术的实力,为了与对手竞争,分布式基站被沃达丰集团采用,华为此前的积累才没有白费,这次合作也为之后华为迅速打开更高端的欧洲市场,积累美誉奠定了基础。
在与沃达丰合作的过程中,华为开始拓展欧洲地区的消费者业务。比起“看家本领”运营商相关的ICT基础设施业务,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发展显得不是那么一帆风顺。2005年11月,华为与达沃丰签署了全球采购框架协议,从2006年起,华为开始为沃达丰运营的21个国家提供定制手机。在此机会下,华为通过“运营商网络+定制手机”的模式在欧洲市场打开局面。
从现在的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来,仅仅做代工的企业,永远要看着运营商的脸色生活,做幕后默默无闻的“血汗工人”,利润的大头都被下一个环节占据,对品牌和长期发展并没有太多好处。在最初的五六年内,华为依靠在低端市场做为其他品牌做代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消费者业务顽强地在欧洲市场扎了根。
2011年,华为的重要人物之一余承东接手了华为的消费者业务。2012年,余承东发布了一条微博,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在华为发展史上有历史性意义的“文件”:
自从负责华为消费者业务后,我们做了几大调整,一、从 ODM 白牌运营商定制,向 OEM 华为自有品牌转型;二、从低端向中高端智能终端提升;三、放弃销量很大但不赚钱的超低端功能手机;四、启用华为海思四核处理器和 Balong 芯片;五、开启华为电商之路、六、启动用户体验 Emotion UI 设计;七、确立硬件世界第一之目标。
从后来的发展历程看,华为欧洲市场乃至整个集团消费者业务的拓展,就是在顺着这七条脉络进行。2012年,华为发布首款自有品牌手机Ascend P1 ,这比起其运营商业务的起步晚了太多,销量并不如预期。OEM还未站稳脚跟的同时,ODM业务大幅下滑,一时间给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带来不小压力。
有关报道显示,真正奠定华为在欧洲的高端手机市场地位的,主要是P9、Mate 9 Pro、P20 三款机型,这三款手机最早的发布时间是2016年。在成为“爆款”之前的四年,因为缺乏toC的经验,加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初期,老牌的手机品牌如三星拥有长期的优势,华为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尽管如此,在这四年内(2012-2015),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还是实现了不小增长。有关数据显示,华为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从2012年的3200万部,增长到了2015年的1.08亿部,成功跻身全球排名前三的智能手机生产商。攻克了欧洲这块“硬骨头”以后,在其他区域的国际市场上,华为也复制了许多成功经验打入本地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公司。
在国际市场上,华为从电信业务“一条腿走路”,成功变成了电信业务与消费者业务“两条腿小跑”。
被美国制裁,断掉一条腿
2019年5月,特朗普领导的美国政府发布了针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实体清单”,一时间,华为及其附属的70多家公司全部受到影响。
在此之前,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尤其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高端手机市场的代表型中国品牌,与三星、苹果稳坐在各大国际市场前三的位置。在华为将要登上头把交椅时,美国政府的一记重击,将其消费者业务击落谷底。在制裁期间,华为失去5G芯片支持,谷歌也同时停止了与华为合作,华为手机不仅无法使用谷歌提供GMS服务,还失去了安卓系统更新的访问权。
与toB业务不同,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C端用户转向其他品牌的成本极小。在无法与谷歌捆绑后,华为手机在不少用户手里都变成了一块板砖。经历2020年初期的回光返照后,华为消费者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大幅下跌。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同比几乎腰斩,下滑49.6%,营收占比降至38.2%,2022年,华为终端业务的收入只有(2022年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更名为“终端业务”)2145亿元,同比下滑11.9%。在各大统计机构的数据中,华为手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辉煌时期的前三,迅速跌到了五名开外的“其他”。
另外一大业务板块,即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在被制裁前的2016年前后已经达到巅峰。如前所述,toB的运营商业务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对技术的硬性要求高,政策因素固然会有所影响,但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转换设备提供商的成本也较高,最终达成的决策中的理性色彩相对较浓。在受到制裁后,华为的ICT基础设施业务受到的影响并没有消费者终端那么大。曾经在欧洲被华为打败的爱立信,在华为受制裁初期占比稍微增长,但从2021和2022年的数据来看,华为的5G设备稳坐世界市场头把交椅。
EqualOcean认为,在美国制裁中,华为只是断掉了消费者业务这“一条腿”。从华为受制裁后的发展和整个手机市场的状况来看,手机本身作为一个低毛利的业务,市场波动是一种必然现象,业务占比太大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华为从来都没有对外宣称过自己已经是,或者想要成为一家手机厂商,从战略层面来讲,华为未必希望手机成为支柱性业务。
因此,在普通消费者认为华为会因美国制裁倒下时,华为反倒顽强活了下来,究其根本原因,制裁并未从根本上打击到华为。从华为受制裁前后发布的年报中,EqualOcean看到,消费者业务尤其是手机业务,一直以来都未占到许多篇幅,ICT基础设施建设方向的业务才是华为的主要业务。2019年华为年报中写道,“ICT基础设施业务是华为最核心的业务之一”,最新的2022年年报数据中显示,ICT基础设施营收占到华为总营收的一半以上。
在近几年华为年报提及的ICT基础设施项目中,EqualOcean发现,除了中国的项目外,华为的ICT基础设施业务在日韩、中东、拉美、欧洲地区四处出击,有对先前业务的延续服务,也有不少新的设施落地。不仅仅局限于通信设备供应,华为还开始进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在欧洲,华为与多个合作伙伴推出了一系列物联网解决方案,希望借此在欧洲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在新兴的中东市场,5G服务和云服务占据大头,华为越来越多地将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实践率先落地于此。在消费者业务的“腿被打断”后,华为的云计算、智能车载解决方案、人工智能等等业务作为“拐杖”的角色出现,企业业务在华为的营收贡献中稳步上升。
EqualOcean认为,华为灵活多样的业务布局,是其在应对制裁时没有轰然倒塌的重要砝码。华为的高研发投入常常为人所称赞,这固然是其生存下来的重要因素,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如果单靠“一条腿走路”,高研发投入依赖的资金会被迅速截断。在绝对的资金枯竭面前,任何需要投入资源的尝试都会受到限制。华为从来都没有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在手机业务受到打击时,仍有足够的资金供应研发投入,助力自身走出困境。毫不客气地讲,普通消费者通过华为手机遭遇的困境,做出的对公司发展的判断,是错误的。
2023年,华为消费者终端业务经历制裁后的低谷后,有了新的动态。2023年5月,华为新手机的发布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这是时隔近四年之后,华为再度在海外举办大型发布会。在这四年间,华为的鸿蒙系统已经覆盖了超过2亿的华为设备,海思及旗下的几款芯片,以及华为自研的智能手机屏幕昆仑玻璃纷纷面世。媒体报道称,华为终端BG COO何刚在2023年3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华为这几年克服了很多困难,包括完成了13000+颗器件的替代开发等工作。国外拆解显示,华为Mate40系列国产化占比为60%,Mate50国产化占比更高达72%。IDC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华为手机以13%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前五,并创下76.1%的同比增幅。
一切迹象都在证明,国内市场好转,华为的消费者终端业务将会重新走向国际市场。只是再次回到国际市场时,其手机业务重点会去向何方还很难预估。从目前的动作看来,华为仍旧看重作为品牌高地的欧洲市场。政策层面,欧洲国家会不会追随美国,是华为市场欧洲市场能否重新开拓的重要变量。EqualOcean认为,未来华为手机业务想要重回全球化,做公关投入的精力可能要与研发一样多。在告别国际市场的几年后,“重建信任”,是华为重新走向国际手机市场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