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3C电子巨头冲刺IPO!绿联科技2023年归母净利润近4亿元
绿联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提交注册”
EqualOcean近日获悉,全球性科技消费电子品牌绿联科技正在冲刺IPO。2月26日,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提交注册”,并更新了招股书(注册稿)。
此次绿联科技IPO计划募集资金150371.29万元,其中,55120.36万元将用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11041.79万元用于智能仓储物流建设项目,39209.13万元用于总部运营中心及品牌建设项目,45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拟发行新股4150万股,对应募资15亿元,即发行股价大约为36.11元/股。
作为从华强北走出的一员,绿联科技主要从事3C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涵盖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存储类五大系列。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依托 "UGREEN 绿联" 品牌布局境内外市场,产品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销售。
据最新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1月至6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7.38亿元、34.46亿元、38.39亿元、21.21亿元,2020年至2022年年均复合增速达18.42%,业绩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2023年度,绿联科技的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延续了前几年的增长态势:营业收入达48.03亿元,同比增长25.09%;归母净利润达3.87亿元,同比增长了18.27%。
根据绿联科技招股书(注册稿)显示,发行人前身为绿联有限。绿联有限系由境内自然人股东张清森及陈俊灵于2012年3月16日共同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3月15日,张清森及陈俊灵签署了《深圳市绿联科技有限公司章程》,绿联有限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万元,其中,张清森认缴出资人民币70万元,出资比例为70%;陈俊灵认缴出资人民币30万元,出资比例为30%。张清森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直接持有公司187,832,050 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0.3019%,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在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绿联科技“靠一根数据线拿下3C市场”。绿联科技凭借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成功以“数据线”为切入口,在竞争激烈的3C市场中脱颖而出。公司在稳固自身地位后,逐步扩展至其他产品线,精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品牌矩阵。
经过多年的发展,绿联科技的产品线已经从单一的“数据线”扩展到了五大品类,包括传输、音视频、充电、移动周边和存储。如今,绿联品牌旗下已经拥有众多热门产品,如绿联移动电源、绿联无线充电器、绿联AppleWatch磁力充以及绿联HDMI线等。
根据最新的招股书,从产品分类来看,2023年绿联科技的充电类产品和存储类产品表现尤为出色。与去年同期相比,充电类产品增长了58.66%,而存储类产品更是实现了77.36%的高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充电类产品在报告期内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这成为了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海外,绿联科技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4年,绿联科技决定,向海外市场发起冲击。于是,绿联科技展开品牌全球化布局,早早就进驻Amazon、 AliExpress、 Lazada、eBay、wish等国际平台,并逐步铺开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社媒布局。同时,绿联科技针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消费习惯、价格偏好及时对产品做出调整。例如,多接口插头、便携式充电器等电子产品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是空白市场,于是绿联推出数据线、充电器和多功能插头等产品,价格低至1美元;在欧美市场,绿联推出充电器、充电线、蓝牙耳机以及较为高端的智能穿戴等产品,价格在几美元到80美元左右。
截至2021年,绿联出口营业额高达15亿,一跃成为销售冠军。从为各大国际品牌做代工生产,到拥有自主品牌并开展全球化布局,绿联科技完成了从OEM到品牌的转型。
然而,虽说绿联科技的产品销售额表现良好,且整体业务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但有业内人士分析在其上市过程中,仍有多重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如对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产品质量把控存隐患、违规行为频现、高度依赖电商平台和外部生产等。同时,绿联科技近八成产品销售依赖线上电商平台,这增加了公司对平台服务费和推广费用的负担。且公司近80%的产品依赖外协生产,自主生产能力薄弱,上游供货商的不稳定可能对公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冲刺IPO,为绿联科技带来了发展机遇,但面对上述多重风险因素,公司仍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并加强合规管理和自主生产能力,以确保长远发展。
从IPO申请获受理到近日提交注册,绿联科技已历时超过20个月。2022年6月2日,绿联科技创业板上市申请被受理。2022年7月1日,绿联科技创业板上市进入问询环节。 2023年1月6日,绿联科技通过上市委会议。 2024年2月26日,绿联科技正式提交注册。
如今,绿联科技正在迈向其IPO旅程的终点,其能否顺利实现创业板上市,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