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又“火”了:这8家E-bike品牌成为欧美街头的“新顶流”
电助力自行车,广受“老外”青睐。
E-bike(Electric-Bicycle),更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能够依靠电力辅助骑行的自行车,结合了人力和电力输出。在绿色出行理念的推动下,欧美街头E-bike随处可见,席卷各年龄段,从老人到专业自行车骑手,都钟情于这款全新的自行车产品。
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E-bike的全球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97亿美元,出货总量为5125万辆,预计以10.2%的复合增速迅速增长,并在2027年达到806亿美元的规模。此外,还有多家国际调研机构对未来几年E-bike的市场发展给出了复合年增长率10%以上的预期,超过全球自行车行业总体预计增长水平,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增长空间。
如此广阔的市场自然吸引众多企业入局,除了一些新兴的国际电助力自行车品牌外,一些自行车老品牌也开始推出E-bike产品,甚至一些互联网公司、豪车品牌、传统制造企业也纷纷加入。
2021年底,小米以生态链模式入局,入股电动出行新企业"苏州坦途"。2022年4月,美的宣布收购武汉天腾动力55%股权,正式进军了二轮电动车领域。奥迪、兰博基尼、宝马、保时捷等汽车品牌也于近期推出不同型号的电动自行车。以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为首,越来越多的国产企业开始押注电助力自行车领域。
在国内,由于共享单车与电动车的存在,E-bike没有太大的增量市场,但中国玩家必定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增速极快的千亿市场。此外,凭借着国内已有的供应链优势和技术储备,跻身海外E-bike市场并不困难。因此,众多中国品牌加入这一出海赛道,且已开始崭露头角。
Aventon
Aventon成立于2013年,是美国电助力自行车知名的头部品牌。创始人章建伟出生于中国自行车产业链重镇浙江永康,后来又赴美留学,他的成长经历对他的创业之路产生了影响,驱使他涉足自行车行业,创立了Aventon。2017年,Aventon从传统自行车转型E-bike,以电动助力车为主线产品。
虽然供应链落地国内,但Aventon的运营团队全部来自于美国本地,品牌成长过程中,追求中美两地本土化运营,将全产业链打通。 2020年Aventon出货量5万台,2021年翻倍到10万台,营收约1~2亿美金,合人民币20亿元左右,2023年仍保持在10万辆。在2022年,Aventon先后拿下两轮千万美元融资,公司的估值达到了5.9亿美元。此外,Aventon注重社媒运营,过去三个月,Aventon独立站访问量高达170万次,超过美国本土巨头Rad Power Bikes(150万次)。
大鱼智行
大鱼智行,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深圳,并在欧洲设立研发运营服务中心。作为最早一批捕捉到E-bike机会的中国企业,2017年,大鱼智行车以差异化设计策略打入海外市场,当年的出货量便达到了1.8万台,又于次年成为首家进入Costco渠道的中国E-bike企业,随后几年间营收保持着翻倍的增长速度。
围绕欧美用户出行需求,大鱼已成功开发覆盖折叠、城市、山地、胖胎等多个E-bike产品线,获得全球专利百余项,是Costco、山姆会员、bestbuy等商超的长期优质供应合作伙伴,累计销量超过150万台。凭借德国设计师团队+中国供应链双驱动的模式,大鱼智行在海外风生水起,出货量不断攀新高,牢稳守着行业top位置:2020年销售量超过15万台,成为中国首家出口突破10万台的E-bike企业,2023年,大鱼智行年出货量再次翻番,已经近50万台。
EUNORAU有诺
EUNORAU,是杭州比腾尼电动车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杭州比腾尼电动车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锂电池电助力自行车的研发设计制造,是一家集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并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的的科技型企业,产品远销海内外市场并拥有极高的声誉,并且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建立分公司,加大全球市场的开拓,目前已累计服务全球用户超过近一千万,是高端锂电池助力自行车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公司之一。
作为比腾尼旗下品牌,EUNORAU自诞生起就具有其品牌的出海优势。据品牌创始人方小康所说,EUNORAU已在海外300多家经销商门店销售,并成功进入美国上市公司供应链和奥迪4S店销售。而未来,EUNORAU也将深耕中国市场,攻坚克难、寻求新机会、挖掘新赛道,将技术做到极致、将品质做到最强、将用户的需求作为发展方向,创造中国本土助力自行车新品牌新文化。
Onemile
Onemile是北京一英里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目前,Onemile已在海外设立办公研发中心,成员来自中、法等国,包括前法国海军制造业公司资深产品开发经理等,团队具备产品、供应链、渠道等综合能力。2023年5月,Onemile一英里完成近5000万元Pre-B轮融资,由核聚资本联合启迪之星创投、两山国控集团共同投资。
目前,Onemile在欧洲渗透率约为20%,并计划开拓渗透率仅为5%的北美市场以及中国市场。据了解,Onemile已在欧洲开辟近200家线下渠道,并与当地实验室联合进行研发。2022年,Onemile销售量实现2-3倍增长,2023年工厂产能预计达到10万台。未来,Onemile计划在目标市场布局线上独立站,并加强线下渠道,开设实体门店。在线下门店,Onemile将与城市合伙人合作,组织城郊骑行等活动,进行粉丝运营的同时,加强对E-bike与Onemile品牌的认知。
九号公司
九号公司,创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北京,专注于智能短交通和服务类机器人领域。2020年10月,九号公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境内上市企业中“VIE+CDR第一股”。在1月的CES2024上,九号公司发布了E-bike产品Segway Xafari和Segway Xyber,强势入局E-bike领域。
此前,九号公司曾推出电动平衡车、电动滑板等产品,并在海外市场广受好评。截至2022年,九号公司的电动滑板车全球累计出货量超过了1200万台,在全球电动滑板车品类中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这次入局E-bike,可见其正拓展商业版图,将智能化应用到更多场景。
TENWAYS
TENWAYS,成立于2021年,定位是为解决城市通勤而生的电助力自行车品牌,主要面向欧美消费者。品牌设计、销售渠道中心在欧洲总部,供应链、研发和运营中心在亚洲,已于去年先后完成A、B轮融资。TENWAY的母公司是由千里达集团孵化的深圳十方运动,千里达集团成立于1990年,拥有几十年自行车行业经验,目前已是一个成熟的自行车大型集团,旗下拥有多家知名自行车品牌。
TENWAYS创立后的一年内,获得了IGG超85万美金的众筹资金,发布了第一款E-bike,并开启了在海外的“全面进攻”,不仅开设了超200家实体门店,还上线了海外独立站。此外,TENWAYS的产品有较大的价格优势,海外E-bike的价位一般在500-5000欧元区间,而TENWAYS的价位则集中于1000-3000欧元,高性价比之下,能够辐射到更多的用户。similarweb数据显示,TENWAYS海外官网在2023年4-6月,总访问量超125.5万,平均月访问量约为42万。对于一个初创品牌而言,这一成绩已足够亮眼。
URTOPIA
Urtopia创立于2021年,其创始人张波毕业于清华大学,热爱骑行,于是在回国后创立了Urtopia。该公司专注于电助力自行车领域,并以DTCB2B的方式将产品直达欧美市场。Urtopia成立仅一年,就成功完成了Pre-A轮近千万美元的融资。成立仅3个月,公司推出的首款E-BikeCarbon1就在海外众筹平台Indiegogo上线,并在首轮众筹中获得超过300万美元的支持。
2023年7月,Urtopia宣布推出一款智能电动自行车Fusion,成为继奔驰后首家集成ChatGPT技术的车类品牌。这款产品被称为“有思想的自行车”,为骑行体验带来了全新的交互方式。此外,Urtopia坚定发展独立站业务,而非依赖亚马逊等平台。张波认为,依赖第三方平台会削弱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关联,因此他们决定打造自己的独立品牌形象。目前,Urtopia独立站的访问量逐月上升,也已经吸引了大量老客户。
VELOTRIC
Velotric 成立于 2021 年,目前专注于北美市场,以 1399-1699 美元的定价提供在本地更具性价比的 e-bike 产品。截至 2023 年 5 月,Velotric 累计融资额已经超过一亿元,投资方包括 UpHonest Capital、复星锐正资本、红点中国和光点资本等。
作为出海新品牌,2022年5月份上线独立站后,Velotric在短短的7个月时间内完成了超过1500万美金的销售;从 2023 年开始,Velotric大力发展线下销售网络,目前已在北美与300个线下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预计今年与700家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据Velotric介绍,在渠道和产品更丰富的2023年,收入有望对比2022年增长3倍以上。同时还表示,未来 2-3 年品牌计划陆续开拓其他地区的市场,目前还在持续关注中。
结语
在欧洲,功率大于250w、速度大于25km/h的纯电机驱动车被归类为L1E车型,进入这个框架的产品需要认证,上路时需要考驾照、买保险、戴头盔,且不能在非机动车道骑行。这就导致纯靠电力驱动的电动车不够便利,难以推广,而电动自行车则恰好绕开了这样的政策阻碍,使得E-bike的海外拥有更多想象空间。
然而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降级,为E-bike市场带来的究竟是风险还是利好,我们仍无从得知。欧洲的政策地平线又是一片浓雾:VAT反倾销政策、纳税政策等,叠加欧美品牌的强势竞争,都给中国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E-bike赛道爆火、一批玩家蜂拥而至的当下,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同,但唯有做好产品、砥砺创新,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