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上海网杉Hitpoint Cloud创始人Peter Deng|云ERP何以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与效能提升的关键策略?
2024-10-21 22:27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日前落下帷幕,中国与非洲确定构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迈向非洲市场这一投资热土打下了坚定的政治基础。非洲拥有14亿人口,70%人口年龄30岁以下,全球经济预期增速最快的20个国家中有12个非洲国家。如此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大陆上,拥有哪些出海机遇?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Senegal, Africa
9月4日至6日,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国宣布将与在未来三年里,中国计划向非洲提供总额高达3600亿元的财政援助。
为何中国如此重视非洲?或许我们能从这样一些数据中透视非洲发展潜力。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黄金和铂金生产地,世界上95%的钻石和珠宝产于南非;津巴布韦和刚果生产了世界上大约50%的黄金;另外,非洲还有其它大量的矿藏,如钴、铜、铬、铀、铂和铝土等。曾有企业家想在非洲发展物流仓储行业,但意外在购买的地皮下埋藏着丰富的钻石矿,最后转行做了矿产资源交易。
非洲开发银行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非洲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4年非洲经济增速将回升至3.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2%;在此基础上,预计2025年有望进一步升至4.3%。报告指出,非洲经济保持发展韧性,预计非洲大陆有41个国家2024年经济增长率高于2023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也预测,受益于地区出口贸易、私人消费、固定投资等快速稳步增长,非洲经济增长预期将从2023年的2.8%升至2024年的3.5%,2025年预计为4.1%。
从行业上来看,非洲在教育,农业,数字化,医疗,新能源等领域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其中,EqualOcean分析师在访问联影医疗负责人的过程中,洞察到了非洲医疗市场独一无二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非洲的经济和医疗行业整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展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值得深入开发和投资。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在全球医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977.5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25.79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在非洲市场,中国医药保健品(包括中药、西药和医疗器械)出口额为21.7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59%,显示出非洲市场对中国医药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
包括复星医药、人福医药、迈瑞医疗、上海医药、东阳光和华大基因等多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近年来都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拓非洲市场。这些公司采取了药品直接出口、股权并购、投资建厂等战略布局,旨在深入融入非洲的医疗市场,推动其长期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显示了中国医药企业对非洲市场的信心,也为非洲地区的医疗资源提升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EqualOcean访问了医疗出海龙头企业联影医疗。自2018年宣布全面开启全球化以来,截止2024年上半年末,联影医疗业务已覆盖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等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13700家临床及科研机构,并与超35个国家的世界顶尖医院、科研机构与高校建立了合作。
在非洲,联影医疗的产品已经销售到南非、肯尼亚、埃塞尔比亚、马拉维等多个非洲国家。公司陆续在阿联酋迪拜、摩洛哥、南非等地成立非洲中东区域总部与子公司以实现全面高效的支持整个地区的业务发展。在公司注重长期本地化布局的全球战略下,非洲大区团队中约95%为本地员工,实现了比较彻底的本土化。
“如果说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它短期内不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我们非常看重非洲市场的客户需求以及长期增长的潜力”
联影医疗国际业务副总裁 Allen认为。
在许多非洲国家,医疗资源依然十分稀缺且分配不均,联影医疗的产品很可能是当地仅有的一台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此前,中国向科摩罗、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坦桑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提供了青蒿素技术和药品的支持,帮助这些国家将疟疾发生率降低了98%。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减少了疟疾的危害,还为这些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资源。
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是数十年来中非公共卫生合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中非合作的典范。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2023年1月1日竣工。总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建设项目包括可容纳400余人的办公楼、配有3种等级共10个实验室的实验楼等,是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中方宣布,未来3年,将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包括10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
非洲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各国的医疗市场差异显著。医疗需求的增长与医疗资源的稀缺为联影医疗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去实现其持续提升全球高端医疗设备及服务可及性的目标。2020年,联影医疗为肯尼亚边境城市马拉瓦安装了该地区的首台CT设备,这也是方圆200公里内唯一的一台CT机。据联影医疗中东东非区业务负责人庞雁介绍,如果没有这台设备,马拉瓦的居民需要驾车4小时才能进行CT检查。而对于脑溢血等危急病症,4小时的路程早已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传染病在许多非洲国家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医疗议题。实际上,传染病在非洲,尤其是在埃塞俄比亚,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健康议题。随着非洲的经济不断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推进,慢性病逐渐成为新的健康挑战。2024年8月,联影医疗与世界顶级核医学临床与新药研发中心:南非核医学研究中心 Nuclear Medicin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NuMeRI)签署研究合作协议,研究中心将引入联影医疗PET/CT设备,并共同开展临床科研项目,实现“世界引领者”的双向奔赴,推动核医学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以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正在非洲逐步蔓延,甚至糖尿病等曾经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疾病也开始成为威胁。这种疾病谱的转变不仅仅反映了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和压力的增加,同时也表明非洲卫生体系将面临全新压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医疗企业拥有巨大的机遇,特别是在慢性病管理、医疗设备和创新药物等领域,通过提供高效且价格合理的医疗解决方案,可以在非洲市场上找到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3年,非洲接受外国直接投资额达526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投资有助于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并提升非洲各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面对这笔巨额投资,非洲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首先,如何确保资金合理分配、有效使用,并避免因腐败或管理不善而导致的资金浪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外来资本带来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固然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但如果监管不力,可能会导致资源掠夺、环境破坏等问题,加剧本地贫富差距。因此,如何平衡投资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制定并执行合理的政策,是非洲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关注和应对的关键挑战。在利用好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民营经济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4年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并发布了《民营企业对非投资合作情况专题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正逐渐成为中国对非洲投资的主力军。作为对非洲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2022年底,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400亿美元,并且在2023年依然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
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洲的投资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效应。在非洲东部,投资主要集中在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在南部地区,集中在赞比亚、莫桑比克、安哥拉;在西部地区,则主要覆盖加纳、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北部地区的投资集中在埃及和摩洛哥;中部地区则以刚果(金)为主要目标。中国民营企业在这12个非洲国家的投资占总对非投资存量的48%,显示出这些国家在中国企业海外布局中的重要性。
在非洲扎根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越来越注重本土化运营。许多企业将本地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作为核心任务,非洲本地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在马达加斯加的制造工厂雇佣了超过7000名当地员工,而中国员工仅约50人,这种模式有效促进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项目多以“小而美”和“惠民生”著称,成效显著。许多中小型项目与当地的民生领域紧密相关,成为深受市场欢迎的投资。例如,新安集团在加纳建成了中国农药行业首个海外现代化制剂工厂,年产能达到3万吨,成功实现了“中国投资、加纳制造”。该工厂不仅帮助解决了加纳“除草难”的农业难题,还推出了玉米高产解决方案,为当地农民每亩地增加了40%-60%的收入。新安集团也因此成为西非最大的农药供应商,并荣获了加纳农业发展的杰出贡献奖。
中国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布局在非洲站稳脚跟。早在2004年,TCL就进入了非洲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TCL旗下的智能终端产品,如电视机、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已覆盖非洲46个国家。到2023年,TCL在非洲地区的整体销售额超过了1亿美元。2021年,TCL与合作伙伴在南非共同建立了TV+工厂,并引入了TCL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幅提升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目前,TCL南非工厂已成为现代化的LCD液晶电视制造中心。TCL计划进一步推动南非工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以此促进南非及南部非洲国家的电视产业发展与普及,推动区域内科技产业的升级与应用。
中国向非洲输出产能,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能够有效满足当地的迫切需求。非洲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尚未成熟,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短板,因此,中国企业有着广阔的合作与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零部件的供应链支持,而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体系完备,能够快速提供建筑材料、设备零部件等关键产品,帮助非洲国家加速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此外,中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可以为当地带来技术转移和人员培训,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交通领域,二手车的供应也将成为解决非洲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非洲许多国家对汽车的需求巨大,但因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很多人无法承担全新车辆的购置成本。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以旧换新项目,许多淘汰下来的旧车经过修理和翻新后,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这些车辆出口到非洲,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还能帮助解决国内城市的车辆更新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总体来看,在非洲的“食住行”三大需求中,交通出行是目前最为紧迫的。通过输出产能、提供基础设施零部件供应和二手车,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支援,中国企业有望帮助非洲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国内企业在非洲市场开辟新的增长点。
传音控股,是中国民营企业出海非洲的标志企业。成立第二年,传音就开始布局非洲市场,这家在国内名不见经传的手机公司已经成为了非洲市场的领先品牌,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占率高达48.7%,2022年非洲地区营收206.33亿元。传音手机被非洲市场所欢迎主要是因为其在本地化、价格以及电池续航等非洲用户的痛点上下功夫。根据IDC的数据,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整体下跌的2023,传音依然获得了市场地位的跃升,跻身全球第五大智能手机厂商。
目前,传音旗下包括在非洲等新兴市场具有极高知名度的手机品牌TECNO、itel及Infinix,此外还有数码配件品牌oraimo、家用电器品牌Syinix。同时,传音基于Android系统二次开发的“传音OS”已成为非洲主流操作系统之一。围绕传音OS,传音还开发了应用商店、广告分发平台以及手机管家等诸多的工具类应用程序。
非洲广袤的大地上资源丰富,但在基础设施、技术、资本、工业等多个领域明显不足,正因如此,非洲被视为充满机遇的“蓝海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片大陆不仅是走向全球的重要一站,更是实现国际化布局的理想之地。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非洲目前有超过13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7%,而其中60%的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年龄中位数为19岁,这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消费潜力。然而,目前困扰非洲的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为落后。据非洲开发银行(AfDB)的报告,非洲每年在基础设施上的融资缺口高达680亿到1080亿美元。能源领域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非洲大陆仍有超过6亿人无法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这些数据表明,非洲在多个关键领域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迫切需求。
在非洲,人口增速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增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非洲开发银行预测,2023年至2024年非洲市场的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4.1%左右,而南非地区的GDP增长率预计将提升至5.8%。当前,非洲的中产阶级已达到3.6亿人,预计到2060年将增至11亿,占总人口的42%。相比其他地区,非洲的人口增速显著领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每年以2.7%的速度增长,是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两倍以上。如此迅猛的人口增长为中国民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中国企业凭借成熟的技术和运营经验,已成为非洲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22年中国对非洲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了26亿美元,涵盖基础设施、能源、通信等多个行业。截至2023年,中国企业在非洲承包工程的累计金额超过700亿美元,尤其是在交通运输、电力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中国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此外,工业制造和消费类产品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3年中国对非洲的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了527亿美元,同比增长7.8%。在家电领域,TCL等中国品牌在非洲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以TCL为例,2023年公司在非洲的整体销售额已突破1亿美元,显示出非洲市场对中国产品的强劲需求。
总的来说,非洲的巨大人口红利和基础设施短缺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积极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和工业化进程,中国企业不仅能够抓住市场需求的窗口期,还可以借此推动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
针对非洲高速发展的态势,EqualOcean提出了三点战略性建议,以帮助中国出海企业在这一充满潜力的市场中实现更好发展。
与非洲地区共同成长,成为规则的协定者
南非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一举成为非洲最发达的经济体,虽然这与其丰富的资源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密不可分,但南非的现代化进程真正得到推动是在曼德拉领导的解放后才开始。自解放以来,南非经济逐渐摆脱了种族隔离制度的桎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也意味着其现代化的历史不过二十几年。如此短的时间内,南非便在非洲大陆展现出强劲的经济活力,凸显了非洲市场的发展潜力。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一历史背景表明,非洲经济体的发展仍处于快速增长的窗口期。未来,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推进,非洲市场的消费习惯和意识形态将逐渐成形,中国企业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中国人自古习惯吃面条、使用筷子,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推广,这些日常习惯也有望在非洲市场推广普及。这不仅仅是文化输出的问题,更是在培养新的消费模式和习惯,进而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市场黏性。
中国企业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期,不仅通过产品和服务进入非洲市场,还应积极影响非洲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融入非洲社会的文化和经济生态系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的早期布局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未来制胜的关键。在进入非洲市场时,企业应积极转变角色,从一个简单的市场参与者转变为合作伙伴和规则制定者。仅仅依靠传统的市场进入策略和模仿现有的业务模式是不够的,企业应当深入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通过与非洲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成为规则的共同制定者。
企业需要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对话,了解非洲市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同时参与到相关政策的讨论和制定中。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法律环境,还能在政策制定的早期阶段获得影响力,推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措施。这种深入的参与也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为未来的业务扩展和市场运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全球化视野,摒弃高人一等的态度,积极融入非洲市场
培养非洲市场的消费习惯需要从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维度进行深耕和长期投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摒弃高人一等的态度,积极融入非洲本地市场。现代化与非现代化并存的现状使得非洲市场充满潜力,但也需要企业在文化认知与消费习惯培育上进行深入的本土化适应。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非洲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观念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不同。例如,在许多非洲国家,女性非常注重美发,假发市场需求旺盛,吹风机、拉直器等美发工具深受欢迎。这样的文化习惯为美妆、美发等领域的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就像中国企业通过推广奶茶培养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一样,类似的方式可以用来培养非洲消费者对某些产品的依赖和认同感。这不仅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文化的渗透。
然而,尽管市场潜力巨大,敢于进入非洲市场的企业却相对较少。当地的文化差异、产业发展水平、消费观念的欠缺,使得很多企业在拓展非洲市场时望而却步。然而,这些文化与消费观念恰恰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切入口。例如,在一些相对贫穷的地方,消费行为多倾向于“方便”和“实用”,这为提供经济实惠、简单实用产品的企业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像南非和肯尼亚这样的相对繁华地区,尽管城镇化有所发展,但很多地方仍以部落为主,现代消费观念需要时间去慢慢渗透和孵化。
企业在这一阶段的策略应该是“稳步铺设基础”,不急于扩大规模,而是先做好基础设施和市场调研。例如,日本早已将大量二手的日系车出口至非洲国家,如坦桑尼亚,这些二手公交车和小巴士为当地交通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企业也可以借鉴类似模式,通过和国内的二手换新项目合作,将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和设备引入非洲市场。这不仅能解决当地交通不发达的问题,还能通过推广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潜移默化地培养当地消费者的意识形态和消费观念。
总之,进入非洲市场的机会点非常多,但成功的关键在于长期投入和本土化策略。企业需要从意识形态和消费观念上打地基,通过教育、交通、医疗等民生领域逐步渗透,赢得非洲市场的信任与依赖,为未来的市场爆发打下坚实基础。
寻找当地特殊资源,找到行业内弯道超车的机会
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这为许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然而,非洲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尤其是在医疗、电力和水源方面,仍然非常欠缺。许多地区的居民仍难以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水质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此外,采矿业虽是非洲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但其发展受到设备、技术以及基础设施不足的限制。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矿区,电力短缺和交通不便使得采矿作业的效率大打折扣。
在这种背景下,交通、电力、医疗设备、水源处理等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尤其是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这些领域将是他们进入非洲市场的重要突破口。中国企业在基建、电力设备制造、清洁水处理技术等方面拥有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可以为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同时,随着非洲经济逐步起飞,对汽车、电力设备和零部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也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国频繁出台一系列支持对外贸易、跨境电商及相关物流发展的利好政策,积极优化外贸营商环境,鼓励企业“走出去”。非洲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凭借较低的外部不确定性,正逐渐成为热门的出海目的地。
然而,出海企业仍需面对非洲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相对较低,零售业态配套不足等现实挑战。基础设施的滞后、非洲各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长期以来中国对非洲的认知不足,都为企业规模化进军非洲带来了阻力。
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及“一带一路”新十年的背景下,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关注非洲的潜在机遇。通过实地调研,企业将更好地评估进入非洲市场的可行性,使这片古老的大陆逐步进入中国出海战略的主流视野。
对话上海网杉Hitpoint Cloud创始人Peter Deng|云ERP何以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与效能提升的关键策略?
2024-10-21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