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没人用Deepseek
DeepSeek在澳洲的遇冷,折射出的是中国AI出海共同的非技术性挑战——即如何在国际市场中重建“品牌信任”,以及如何在政策、安全、生态体系的多重博弈中突围。

2025 年 2 月 17 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商科的图书馆里,留学生Kay正在研究新的商业项目。当她习惯性地打开 DeepSeek 准备辅助框架生成时,屏幕上弹出的 "403 Forbidden" 提示让她愣了神 —— 这已经是本周第三家禁止使用 DeepSeek 的澳洲高校。
自Deepseek于今年春节爆火,一边是国内铺天盖地的新闻,刷屏了朋友圈:“国产之光”“超越OpenAI”“吊打ChatGPT”,甚至有人说这是中国AI技术的“高光时刻”。
Deepseek上线仅25天,便狂揽4000万次下载,超越ChatGPT首月下载量。到1月最后一周,DeepSeek在短短7天内便新增了1亿用户,累计用户达1.25亿。
尽管DeepSeek在全球1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App榜单中位居第一,却在澳大利亚遇冷。这是为何?
01 | 中国AI,被澳洲政府“挡在门外”
最直接的原因,来自澳洲政府的“封杀令”。
2025年年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宣布,全面禁止在政府及其机构使用DeepSeek,理由是“数据安全和国家利益考量”。紧接着,澳洲八校联盟(Go8)里的顶尖高校们也跟进,封锁了DeepSeek的访问。
"我们学校直接把DeepSeek的网址屏蔽了,校园网下根本打不开。"墨尔本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三年级学生Max(化名)在2025年3月20日的采访中无奈地表示,"以前我常用它来做编程作业,因为它理解中英文指令都很快,但现在只能回家用自己的网络了。"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国家内政部发布的《关键技术风险评估报告》也正式禁止了Deepseek在政府和高校场景的使用。不仅如此,澳大利亚邮政、NBN、Optus、Telstra等本地大型国企、运营商,几乎同步发布内部禁令,员工不得在公司设备上使用DeepSeek。
换言之,使用这款应用可能导致澳大利亚政府或机构的敏感信息被中国政府获取的风险。这与过去澳方出于国家安全禁止华为5G设备、限制抖音海外版(TikTok)在公务手机上使用如出一辙。澳大利亚对中国科技公司的警惕还在持续中。
比起ChatGPT和Claude这些“美国制造”,DeepSeek的“中国标签”,让澳洲政府和机构更“心生防备”。
在这里,带着“中国背景”的AI产品,很难摆脱“国家安全风险”的固有标签。
02 | 中国AI,无人讨论
澳洲人的文化习惯也形成了对DeepSeek的"隐形屏障"。
除了政策因素,DeepSeek在澳大利亚还面临用户层面的认知挑战。
从搜索热度来看,根据Google搜索趋势数据,DeepSeek在2025年1月下旬全球范围内曾出现短暂的爆发式关注——在一周内Google趋势指数飙升了50倍,达到100的峰值。这一波热度主要来自中国本土(趋势指数100),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其关注度甚至短暂超越了同期的ChatGPT。然而在澳大利亚,DeepSeek的搜索热度并未进入前列。在澳大利亚地区的搜索热度比较中,ChatGPT的热度指数为100,Claude为43,而DeepSeek仅为9。
从地域分布看,DeepSeek在悉尼、墨尔本等华人聚集区的搜索热度相对较高,而在其他地区几乎未形成有效搜索量。
GitHub统计数据显示,在澳大利亚开发者中,使用OpenAI API的项目占AI相关开发的76%,使用Google AI的占11%,使用DeepSeek开源模型的仅占2.3%。
澳大利亚人对AI产品的使用率近年来快速攀升。一项2025年1月的调查显示,49%的澳大利亚人在过去一年使用过生成式AI,这一比例较2023年的38%有显著增长。本地用户对ChatGPT的采用速度同样惊人,仅半年时间渗透率就达到约20%。2024年下半年,随着ChatGPT功能升级(如GPT-4模型、多模态输入等),使用率进一步攀升。甚至有报告称2024年底澳大利亚有近一半网民使用过某种生成式AI工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DeepSeek虽在全球吸引了数百万用户注册,但在澳洲本地几乎没有企业级部署案例,也没有可靠统计显示普通澳洲用户的使用比例。GitHub等开发者社区的情况也类似,澳大利亚的开发者更热衷于尝试和改进美国开源模型(如Meta的LLaMA)或调用OpenAI的API,很少有人参与DeepSeek相关的开源项目。
在Max看来,澳洲的学生群体也“佛系”得很:“大家平时上课会用ChatGPT写作业,但几乎没人会特意去研究新出的AI模型,DeepSeek、文心一言?根本没人讨论。”
“他们就算用AI,也用的是熟悉的ChatGPT,他们对中国的科技不感兴趣。”
然而,DeepSeek作为一款来自中国的现象级AI工具,在澳大利亚的认知度远远无法与ChatGPT相提并论。对于很多普通澳洲人来说,“DeepSeek”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当地用户的习惯是优先选择熟悉的本土或欧美科技品牌。在日常生活中,谷歌和OpenAI等美国品牌的AI工具是澳洲用户的首选。
例如,人们提到搜索引擎联想到的是Google,提到聊天AI马上想到ChatGPT或Siri等。而对于一个中国开发的AI聊天模型,多数澳洲白人用户既缺乏了解,也缺乏使用它的动力。
在采访中,一些澳大利亚本地员工表示,公司内部常用的AI工具通常是微软、谷歌等提供的集成服务,对于DeepSeek“几乎没有听说过”。
澳洲用户习惯“用熟不换”,对AI产品的认知高度依赖欧美品牌。从Google、OpenAI到微软Azure,成熟的品牌背后是完善的本地化支持和稳固的生态。反观DeepSeek,虽然技术层面具备“多语种、强推理”的硬实力,但在澳洲人眼里,它太陌生了,缺少“信任感”。
03|巨头垄断,难以破圈
在澳大利亚的AI市场版图中,美国科技巨头牢牢占据主导地位。DeepSeek在澳洲遇上的是OpenAI、微软、谷歌、Anthropic这些“老大哥”。
“联邦政府、四大银行、咨询公司、保险机构,AI服务清一色用的是OpenAI、Google Cloud、Microsoft Azure的产品, 他们都不愿意了解新的AI工具, 也没有这个必要”。一名在墨尔本Accenture工作多年的华人表示。
OpenAI、Google、微软等公司不仅提供领先的AI模型,还通过生态系统将AI服务嵌入澳大利亚企业和消费者的日常应用中。ChatGPT自不必说,由于OpenAI与微软的深度合作,其GPT模型正迅速融入微软Office 365套件和Azure云服务,渗透到办公软件和云计算平台中。而Google则在其搜索引擎、云服务以及新的Bard聊天机器人中全面布局AI。对于澳大利亚市场而言,这些国际巨头有多年累积的品牌信任和商业关系,本地企业更容易采购和采用它们的解决方案。
澳大利亚主要企业对于AI技术的采用,大多是通过与这些领先厂商合作的方式。比如,在咨询服务领域,四大咨询公司之一的KPMG早在2023年就推出了内部的生成式AI聊天工具“KymChat”,并开放给客户使用。KymChat并非自行研发的大模型,而是构建在Microsoft 365 Copilot和Azure OpenAI服务之上。KPMG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更愿意基于微软成熟的平台来部署AI,哪怕需要支付高昂的许可费用。
同样地,在银行业,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BA)与亚马逊AWS合作,启用了由GPT模型驱动的客服聊天机器人“Hey CommBank”进行试点。CBA还成为首家采用AWS高性能AI芯片和SageMaker平台来构建AI工厂的澳洲公司,以探索将生成式AI应用于客服和运营领域。
澳企倾向于与可靠的美国云和AI厂商合作,引入经过验证的AI解决方案,而非尝试未经广泛检验的新兴模型。
DeepSeek试图以开源和低成本策略切入市场,本希望借此对抗巨头,但在澳大利亚却未能形成吸引力。DeepSeek的模型据称参数规模巨大且开源免费,这在理论上对预算有限的企业具有诱惑。然而,对澳洲的大型组织而言,AI投入更多是战略考虑而非单纯成本考量。
DeepSeek的开源、低成本、强推理能力,在澳洲并不构成核心卖点——在澳洲人眼里,“本地部署+美国品牌”才是信任感的来源。
澳洲电信运营商TPG的技术安全主管就直言不讳地表示 “As a provider of essential telco services that Australians rely on every day, we are cautious about introducing new and unproven technologies into our systems,” he said,“Rushing into using new and untested AI models like DeepSeek just to save a few bucks is not worth risking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of Australians.”。(不值得为了省钱而贸然采用未经验证的AI模型,贸然使用DeepSeek这样新的、不成熟的AI模型去节省一点开支,并不值得拿安全去冒险)。
相较于低成本,他们更看重技术的可信度和安全可控。开源虽然意味着免费,但也意味着缺少官方支持,需要自担风险,特别是当开源项目来自中国时,企业还要考虑隐含的监管与供应链风险。
04 | 华人社群:夹缝中的"有限渗透"
相较之下,澳大利亚的华人群体对DeepSeek的关注度和接受度则有所不同。
许多华人职场人士通过中文媒体了解到DeepSeek的推出,对其背后的中文大模型技术颇感兴趣。EqualOcean在与几位在澳华人从业者的交流中,他们提到DeepSeek在处理中文内容上表现突出,比如对复杂长句的理解和翻译更加准确自然。他们表示,如果工作中涉及中英双语翻译或与中国客户沟通,DeepSeek生成的中文回复更地道,能减少二次润色的工作量。
但同时他们也坦言,由于DeepSeek被公司IT策略所禁止,只能在个人设备上尝试,无法真正应用到日常工作流中。因此,华人用户即便认可DeepSeek的中文能力优势,也受到使用环境的限制。
对于留学生来说,语言是学习生活中的一大挑战。如果有一个AI助手能用母语提供帮助,无疑非常有吸引力。
一些中国留学生说,DeepSeek在理解教材、辅助完成论文摘要等方面可能会比Chatgpt更胜一筹,特别是翻译英文资料或与导师交流的场景,DeepSeek有天然的语言优势。然而,澳大利亚的高校对待这款中国AI的态度令他们感到失望。由于多所大学已经将DeepSeek列入不推荐使用的名单,甚至校园网络可能对其访问受限。
“想用也用不上”成为不少华人学生的困境。一名悉尼大学的中国学生提到,图书馆的电脑无法打开DeepSeek的网站,只能通过手机流量勉强访问,但这又避不开学校的AI使用规范。他说:“学校担心学术诚信问题,本来ChatGPT我们用起来就战战兢兢,DeepSeek就更不敢用了,万一被当成违规更麻烦。”
澳大利亚华人社区对于DeepSeek是既有兴趣又有顾虑。一方面,他们认可DeepSeek在中文处理上的能力,愿意在非正式场合尝试;另一方面,受到周围政策和环境的影响,他们中的多数人并未把DeepSeek作为日常主力工具。一些华人用户甚至担心DeepSeek可能内置了内容审查,对某些政治敏感问题的回答不如ChatGPT开放,这让他们对DeepSeek的实用价值打了折扣。
Deepseek 尽管语言优势明显,但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外部限制和自身疑虑都使其难以大规模推广。
05|中国AI出海,存在“中澳落差”
从DeepSeek在澳洲的受阻,其实也能窥见中国AI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技术—市场”错配。
从技术角度看,DeepSeek主打的“超长文本处理”与“推理能力”,在中文环境下表现亮眼。部分业内人士甚至将其在复杂对话场景下的能力与GPT-4 Turbo相提并论,尤其在中文语境中具备更好的理解与生成效果。
但这类“技术卖点”在澳洲并未构成吸引力。一方面,当地主流企业、用户更在意“能否无缝嵌入现有工作流”。DeepSeek虽具备开源和API支持,但与微软、Google等大厂形成的Office、Azure、Google Cloud等生态壁垒相比,缺乏对澳洲本地用户的“软性粘性”。
另一方面,中国AI擅长中文环境,但在英文长文本、澳式本地化场景的微调和产品优化上,依然难敌ChatGPT、Claude等美系产品。
澳洲市场由英美文化圈主导,OpenAI与微软、Google形成深度绑定,形成了“技术+生态+服务”的全栈式垄断格局。相较而言,中国AI公司如DeepSeek、文心一言,虽然在技术和算法上具备全球竞争力,但缺乏对当地企业业务场景、合规要求的深度理解,也缺乏大型生态合作伙伴的背书。
更进一步,当澳洲等发达市场越来越重视AI的“透明性”和“责任制”时,DeepSeek等新兴中国AI因信息披露、模型开放度等问题,在海外信任体系建设上仍有短板。
DeepSeek在澳洲的遇冷,折射出的是中国AI出海共同的非技术性挑战——即如何在国际市场中重建“品牌信任”,以及如何在政策、安全、生态体系的多重博弈中突围。
一些中国AI团队已开始意识到,单靠“技术性突破”并不足以获得国际市场青睐。面对澳洲、欧洲等相对保守的海外市场,中国AI企业若缺乏系统的“本地化+合规+生态”战略,往往会陷入“强技术,弱市场”的窘境。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DeepSeek未能撼动澳洲AI主流市场的重要原因。
正如一些AI行业观察人士所指出的,“中国AI模型出海,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劣势,而是品牌认知、生态融合和信任壁垒,这不仅是DeepSeek的困境,也是绝大多数中国AI企业面临的现实。”
也许,DeepSeek会成为澳洲AI圈里“局部热”的存在——在华人社区里、在好奇的开发者手中,它依然会被“偷偷使用”,但短期内,DeepSeek很难真正进入澳洲的主流市场。
在澳洲,没有人用DeepSeek,可能并非技术能力不足,而是,一道道文化、市场、政治的隐形门槛,悄悄把它挡在了大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