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北非市场 Author:黄渊普 Updated 8 hours ago (GMT+8)

中东

文 / EqualOcean 创始合伙人 黄渊普

我在我的视频号"黄渊普频道"里面提到一个"MTU模型",说的是我去海外国家时必然会去的地方;其中"M"包括Markets (市场,高端商场、小商品市场和农贸市场),M还包括是Museum(博物馆)。为什么要去博物馆呢?因为这个地方能体现出不同国家对自己的定位和基本认知。

当今年7月29日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伊朗国家博物馆",面对着一副大地图时(如下),我第一次陷入了沉思:有没有可能,古时候的中国并不在世界的中心舞台?"丝绸之路"的荣耀属于中国的并没有那么大?有这样的疑问很危险,一方面会冲击我内心的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我很可能会被一些国人所误解。

(2024年7月29日拍于伊朗国家博物馆,黄渊普)

因为今年6月出版了《新出海浪潮》一书,过去几个月我对外做了很多次分享;听过我演讲的不少朋友评价,我是他们这两年听到的公开演讲里面最看多中国的专家之一。我多次对外说,我走访了数十个国家下来,真心看多中国,并且认为这是本分。所以接下来的这篇文章,目的绝非是看衰中国;而是听到很多人说中东"人傻钱多",在中国企业出海中东大热的当下,我担心更多的人信以为真、导致他们会在出海中东上犯错吃亏。

在我看来,在出海方向或国际贸易领域,中东商人是我们的老师。在这两年中国人大规模出海中东前,在广州、义乌等中国外贸城市,埃及、土耳其商人早就大量出现;而历史上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如西安、广州、泉州等城市也经常有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和后面的奥斯曼商人来来往往。

中东自古以来更重商

当我们在为中华5000年文明而骄傲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知道别的地方也有过悠久的历史。中东所在的区域,尼罗河流域(埃及)、两河流域(伊拉克附近)的文明,我们历史上都有大幅描述,应该说从历史久远度来看不输中华文明。而以今天的伊朗和土耳其及其周边,也诞生过两大横跨亚非欧的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我在伊朗时,伊朗人叫我"Chin"(秦)而不是来自"China",最开始我自豪的以为是他们被中华文明所影响很深,后来我才知道:尽管有这一层面的意思,但更多表达了伊朗人认为他们有更丰富久远的文明。

中东自古以来更重商,这个其实不难理解,一方面是中东的位置处在"两洋、三洲、五湖"之地,是各种文明的交汇口,当然也容易成为商品的集散中心;另外一方面是中东的自然条件使大多数地方适合游牧而非定居,游牧民族更加需要通过交易来获得各种生活物品。可以说,中东的各民族天然就属于商人。与之相比,自然条件更好的中国重农抑商也情有可原。

我们要有基本的认知:中国历史上范蠡这样既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又在商业上成功的人称得上是异类,但这样的人在中东却很常见。在中国是"士农工商"的排序,在中东商人的地位要高很多。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放出结论:中东钱多,但人不傻,很可能比中国人更会做生意。

我最近在写我的第二本书,结合我看的很多历史资料,我介绍一下伊朗、阿拉伯、埃及、土耳其的商人。

伊朗(波斯)商人

中国"出海第一人"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时,除西汉外,当时世界范围内至少还有罗马、波斯(安息,今伊朗附近)、贵霜(今印度、巴基斯坦、中亚附近)几大强国。在中国的秦朝实现大一统前,波斯早几百年就发展为了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波斯,地理上处在中间,波斯商人得以长期把控着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公元97年,东汉的甘英在出使大秦(罗马)途中,到达了今天的波斯湾后折返,成为了第一个"出海"到中东的中国人。折返的原因一方面是波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不希望汉朝与罗马产生直接连接;另外一方面是长年和罗马征战的波斯,担心汉朝和罗马形成某种联盟。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丝绸最终传入罗马,宝石、琥珀等传入长安,都由波斯商人主导。

除陆上之外,海上通道也是由波斯掌控。哈佛中国史里面有这样的描述:自225年(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建立,波斯商人已经开始控制中国、印度、波斯湾和红海之间的海上贸易。因此,波斯语成了红海和中国东南地区间海上贸易商人的通用语。到隋唐时,波斯人"出海"到中国的非常多,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布各大城市,有一些还成为了朝廷高官。“所有的波斯人都是富商”的观念在唐朝根深蒂固,以至于“贫穷的波斯人”被视为矛盾的措辞。

7世纪中叶(唐高宗时),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帝国(大食)所灭,波斯王子卑路斯逃离到长安定居,最终客死唐朝;许多波斯商人也流亡到了唐朝,纷纷在中国落户。以至于在李白的诗里面也出现了"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诗句;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地都有波斯商人开设的“胡店”,以经营宝石、珊瑚、玛瑙、香料、药材驰名。

波斯人是胡人的主体,胡人多数为商人。

阿拉伯商人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灭了波斯帝国后,阿拉伯商人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主导者。相比波斯人,游牧文化占主导的阿拉伯人更加重视贸易,先知默罕默德本身就是商人家族出身,其曾祖父哈希姆是麦加的大贸易商。后面被意大利人发扬光大的贸易股份制、风险投资,其实都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面,也有专门写到著名商人辛巴达的故事。

在先知默罕默德还在世时的公元628年,一批来自麦地那的阿拉伯人就到达了广州;阿拉伯帝国建立后,中国、印度、波斯湾和红海之间的海上贸易,主要是由阿拉伯人把持。中国"出海"的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而进口最多的是香料。唐朝中后期大量外商(以阿拉伯人为主)在因为做贸易而到中国居住,历史记载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在广州死于战乱的外商就达10万人以上。除广州外,后来在中国的另一大港口城市泉州,也留下了很多阿拉伯商人的遗迹,清真寺就有六七座。

可能和很多人认知有反差的是,在唐代之前中国的造船业一直落后于世界水平。历史文献记载,东晋高僧法显、唐朝义净高僧往返印度,是乘坐波斯、阿拉伯的船只。阿拉伯商人的船只,当时比中国的更领先。阿拉伯人出海到东方,甚至还基于在中国和印度的见闻写了一本《中国印度见闻录》;该书公元851年出版,书中有描述一个名为瓦哈卜的阿拉伯商人见到了中国后梁皇帝的故事。

一方面是因为做生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宗教,阿拉伯人"四海为家",不仅来到中国,也在南亚、东南亚各国很活跃。甚至远在印尼东部摩鹿加群岛的香料,一度由阿拉伯人完全控制,通过卖香料到欧洲阿拉伯商人赚得盆满钵满。大量赚钱的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被阿拉伯人影响而伊斯兰化了。时至今日,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有大量的穆斯林。

在东西方之间,阿拉伯商人运营的贸易网络是这样的:在东边把商品集散到马六甲为起点,中间以马拉巴沿岸港口为转运站,西以红海和波斯湾各港口为终点,再由此分运到地中海东岸诸港口,其中小部分行销本国,大部分销售给欧洲商人,换回欧洲产品,转往亚洲各地,沟通东西方物资交流。在贯通东西的陆路上,阿拉伯人也建立了纵横交错的商业网络和星罗棋布的贸易中心。

阿拉伯商人,是赚钱的高手。

埃及商人

现在的埃及也属于阿拉伯国家,但在公元七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属地前,埃及已经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有必要把埃及商人单列出来,对他们的跨国贸易史做一些介绍。埃及所处亚洲和非洲交界、又连接印度洋和地中海的位置,决定了它更方便作为东西方贸易的海上通道。

(作者2023年8月30日在埃及首都开罗)

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埃及是地中海贸易的中心,埃及商人的足迹就遍及非洲北岸、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出口谷物、纸草、亚麻,进口木材、酒、橄榄油和棉花。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也就是中国的西汉时期,埃及商人首次发现了印度洋季风,这使基于印度洋为中心的"海上贸易之路"逐渐形成。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是由埃及人建立的。

当时,埃及处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埃及作为帝国的一个行省,手工业较为发达、有很多贸易商会,埃及商人也就自然而然做起来印度和罗马帝国之间的跨国贸易。古代航海书《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大约完成于公元100年,作者是个住在埃及的商人。这位商人描述了当时已经非常发达的一条贸易路线,将印度、埃及与东非海岸地区联系起来。

埃及商人参与海上及陆上转运贸易,把货物从印度运到红海的贝烈尼凯港等地、然后转到陆上商道,经尼罗河到地中海、然后再到罗马。这条东西方贸易路线很耗时,参与贸易的角色有船主、技术工、赶骆驼者等。当时埃及有很多贸易公司,很多罗马富人是他们的客户,委托他们代理经营贸易。据史料记载,罗马帝国时期每年有100多艘船只到达印度,每年有数千吨货物到达亚历山大里亚城(今埃及境内)。

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埃及商人的历史汇入了阿拉伯商人,但在中西交往中依然能看到埃及商人的单独记录。比如在唐朝时,相传一个名为欧斯曼的埃及商人在杭州长期居住,他修建了杭州大清真寺。埃及商人不仅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回埃及或转销欧洲,也把香料、宝石、珍珠运到中国。

时至今日,埃及商人在义乌随处可见。

奥斯曼(土耳其)商人

公元1258年,阿拉伯帝国被蒙古所灭。重商主义的蒙古十分重视贸易,陆上丝绸之路一度重新变得畅通。但不久后,奥斯曼帝国崛起,中东逐步成为其掌控的地区。相比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更为"散装"的国家,区域内民族众多。严格意义上,后来的土耳其只是奥斯曼帝国的其中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幅员广阔的帝国,奥斯曼帝国旗下各个邦国之间的贸易就已经具备东西方贸易的特征。

奥斯曼商人继承了东西方贸易通道,奥斯曼帝国的很多城市是当时中国商品传入欧洲乃至非洲的重要转运中心。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多年后,在返回意大利途经伊斯坦布尔时,就在伊斯坦布尔的各大商场里见到了大量中国丝绸和瓷器。奥斯曼的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就曾五次派遣代表团前往中国访问;其中1544年,苏莱曼大帝派出一个90多人的庞大使团访华,其中多数为商人。

《奥斯曼帝国600年》里面有这样的描述:(奥斯曼帝国)纳托利亚西部的棉花业、安哥拉附近的山羊毛行业以及伊斯坦布尔和布尔萨的丝绸业蓬勃发展,成了西方市场的出口中心。特别是位于自波斯而来的大篷车丝绸之路末端的布尔萨,已经成了一座世界性的商品集散地,其中包括从印度和阿拉伯经大马士革运来的香料。

相比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重心更靠近欧洲,对与欧洲通商更感兴趣;历史记载奥斯曼商人的足迹遍布东欧、中欧,甚至北欧,他们在重要的城市开设大型的店铺。而威尼斯、英国、法国的商人也能够在奥斯曼帝国境内活动,一些富裕的奥斯曼商人到欧洲投资成为一种常态。

东西方贸易被奥斯曼帝国所垄断,葡萄牙、西班牙只得另辟蹊径,这才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波斯人、阿拉伯人(包括埃及人)、土耳其人,构成了今天中东的三大民族。伊朗、沙特、埃及、土耳其,是中东的四个举足轻重的国家。我很难想象,中国企业出海中东时会有莫名的优越感、认为自己会比中东人更懂商业和做生意。在东南亚打开局面不难,古代中国"出海"到中东的人不少、已经打下过很好的基础。

中东,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中国的影响都比较弱。这几年才兴起了中国企业出海中东热,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用一代人的长期主义思维,才能慢慢在中东打开局面。愿出海中东的朋友谦虚谨慎,稳步向前。

最后打一广告,EqualOcean将在12月19-20日在上海举办「2024出海全球化百人论坛」,欢迎报名参加。

关于作者

黄渊普,无党派人士,EqualOcean创始合伙人,畅销书《新出海浪潮》作者。毕业于外交学院、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MBA、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媒八期。2014年2月,创办科创产业信息平台和智库亿欧,获多轮VC融资。2018年11月,创立EqualOcean。

黄渊普学生时代曾从事跨境电商创业、并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实习;后在央视网、艾瑞咨询、美团等机构工作过。黄渊普2019年5月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2020年11月当选为APEC中国数字经济委员会专家咨询工作组委员,2021年11月入选胡润全美创新杰出人物。

黄渊普致力于连接中国与世界、推动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2023年4月发起了行业顶级组织和社群「出海全球化百人会」,聚拢了数百名出海全球化方向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学者、媒体人等。同时黄渊普联合发起了「出海全球化杰出青年网络」(GGY),以推动中国年轻一代敢于出海、更好走向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