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沪市上市公司半年报来看,我国外贸出口展现出强大韧性。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830 余家沪市制造业公司合计实现海外收入 1.1 万亿元,同比增长 5%。其中,民营企业海外收入突破 7400 亿元,同比增长 6%,成为推动创新“出海”的核心力量。
price of stock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指出,这一成绩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上市公司仍能保持海外收入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拓展、产品升级和管理改善。这不仅体现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也预示着中国正由“世界工厂”加快迈向“价值创造中心”。
分领域来看,多元化市场拓展是外贸增长的重要支撑。义乌小商品城重点开拓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上半年新增 13 个“出海”项目;宁波舟山港依托 300 多条集装箱航线,成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衔接的重要枢纽。品牌出海方面,金龙汽车销售网络已覆盖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出口客车数量同比增长 52.4%,在以色列、沙特、瑞典、突尼斯、越南等市场表现突出。
技术创新同样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关键力量。华友钴业三元正极材料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 57%,并在 e-VTOL 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取得突破。赛诺医疗的 HTSupreme 药物洗脱支架获得美国 FDA 附条件批准,成为我国高端植入医疗器械领域首个获批进入美国市场的原研产品。陈建伟强调,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帮助企业有效避开低价竞争,赢得国际市场认可与利润空间。
在政策层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表示,政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贸易促进、推动自由化便利化,为制造业“出海”提供了坚实保障。上市公司作为产业中坚,愈发重视研发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成果不断涌现。
展望未来,陈建伟建议,上市公司应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核心技术突破;二是深化全球化布局,通过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三是强化品牌建设,以高品质和差异化产品赢得全球消费者信赖,摆脱单纯的“价格战”。宋思源则补充,应积极推进绿色贸易合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工具有效应对贸易摩擦与汇率波动。
整体来看,上市公司半年报展现出中国外贸的韧性与活力,科技创新与品牌出海成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