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渊普谈全球化:CES 2023缓慢复苏,全球经济步入萧条
2014年创业至今,我见证了好几波创业浪潮,一对一聊过的创业者超过1000人。2022年开始,全球化创业成为趋势和大方向;新一代全球化创业者,如何通过商业的力量更好连接中国与世界,这将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基于此,我在EqualOcean开设"谈全球化"系列专栏、聚焦全球化创业者和全球化品牌;预计在2023年6月,正式出版《全球化创业》(暂定名)的书籍;有想成为报道对象或对书籍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添加文末的微信。

今天在CES 2023的会场LVCC待了一整天,碰到一个相约来Vegas的国内朋友;我跟她说:你可以写篇CES的文章投给EqualOcean,否则走了一整天只记得疲惫;即便 CES 2023之行没有太多获得感,当你写完文章后就自然觉得有意义了。抱着同样的想法,我也写点东西。
用一个参展的朋友的话来形容CES 2023: 相比疫情前的2017、2019年,这次的CES 2023有点太萧条了。这位朋友,此前参加过很多次CES,体验过CES曾经的辉煌;对比之下,难免有"萧条"的感觉。对我这样很少参加CES的人来说,觉得氛围还不错,有10万来自全球各地的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已经很不容易。CES在缓慢复苏,只是复苏的步伐没有达到预期。
如昨天文章里面提到的,此次CES有近400家中国公司参展;我闲逛下来,确实发现了很多之前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中国公司,印象深的不多,挑几家做一下简单介绍:
元鼎智能:之前就认识的一家做泳池机器人的公司,现场的站台有很多人;两个机器人在现场的"小泳池"里面工作,非常有说服力。元鼎智能的国外同行,整体还停留在有线时代,这几年被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抢了不少市场份额。元鼎智能的产品,属于在中国极少有需求但在欧美发达国家又很好的一个细分赛道:用户高端、不太受经济波动影响。
锦好医疗:这是之前不认识的一家公司,做助听设备的;消费电子的很多领域,到现在都被中国公司"统治"了;助听设备领域,到目前依然是欧洲公司占据明显优势,中国公司还处在追赶阶段。国内的一些公司,如万魔、科大讯飞、歌尔声学等都曾试图进入这个赛道,到目前都无功而返。尽管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但这个市场在中国面临巨大的教育成本,目前市场规模很小。想着以后我老了也可能需要用助听器,希望这一块中国公司要努力追上国外同行。
电小二和正浩:这两家公司分别在LVCC北厅和LVCC中厅,搭展风格相似,产品线直接竞争。两家风口上的公司,它们的展台都围着很多老外;新能源储能的风,2023年怕是不会降下来。新能源储能,同样是中国用户的痛点不够但海外需求更强烈的赛道。从搭展的效果看,电小二的英文名字(Jacky) 和视觉(橘色)更突出容易让人记住,现场的观众也多一点点。
TCL和海信:这两家在LVCC中厅最好的位置搭了非常大的展台(好奇花了多少钱),TCL的logo也印在了参会胸卡上,妥妥的CES大客户。作为相对年轻的科技互联网从业者,我对这两个品牌此前没什么感觉,一直认为TCL就是做彩电、海信就是搞冰箱空调的。现场一看,两家大产品玲琅满目什么都有;很好奇,真有人买他们的手机和平板?当然,两家公司的出海/全球化做得是不错的,大多也是其海外员工在现场接待。但相比同一展厅的三星、LG,个人觉得两家韩国公司的展台调性做得更好。
多说一句,三星在现场包了非常多的会议厅,接待各种人、也安排了非常多的各类活动。受疫情影响,此次CES 2023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媒体人过来;当然,因为各种原因,国内的一些大厂也没有参展。东亚的中日韩是CES 2023的最重要参展商来源,但韩国的公司整体做得更好些。今天现场体验了韩国乐天集团旗下的Caliverse,感慨中国公司在技术上肯定不输,但在内容层面Caliverse元宇宙里面韩国女团的国际范估计会让中国同行羡慕嫉妒恨。
美国国内各大媒体头条,密集关注的是百年一遇的众议院议长难产一事;CES 2023算是科技圈的大事,科技圈外只算是小事。众议长难产,显示美国很撕裂,反映的是背后各个群体的利益难以协调。我们不能抱着看美国笑话的心态,美国不好,反映的是全球更烂。当前全球多事之秋,俄乌战争还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全球经济步入衰退越来越确定。
CES聚焦的科技圈,目前也处在风雨中,硅谷科技大厂的裁员还在继续,国内科技巨头们继续在缩衣节食。至少在2023年下半年之前,资本市场不会好,创投大概率不会活跃。希望缓慢复苏的CES 2023,能给行业一点信心。希望疫情后的中国,可以给世界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