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渊普谈全球化:CES折射出的中国品牌全球影响力困境

其他国际市场, 北美市场, China&Chinese 作者: 黄渊普 2023-01-06 02:24

2014年创业至今,我见证了好几波创业浪潮,一对一聊过的创业者超过1000人。2022年开始,全球化创业成为趋势和大方向;新一代全球化创业者,如何通过商业的力量更好连接中国与世界,这将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基于此,我在EqualOcean开设"谈全球化"系列专栏、聚焦全球化创业者和全球化品牌;预计在2023年6月,正式出版《全球化创业》(暂定名)的书籍;有想成为报道对象或对书籍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添加文末的微信。

CES 2023

昨晚在拉斯维加斯的威尼斯人酒店见到一个中国知名投资人,聊天过程中他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何美国发生的创业创新国内媒体都争相报道,而中国发生的创业创新却极少被美国这边知晓?

这个问题目前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以正在举行的CES 2023为例,有约400家中国公司来参展,尽管依然因为疫情阻碍了不少人的出行,但光深圳就号称有2000人这几天在拉斯维加斯。这个号称"赌城"的城市,市区人口才60多万,享有的国际知名度远超中国绝大多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

CES的影响力不用多说,是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知名度最高的活动,正在进行的CES 2023有来自全球各地的10万人参会;疫情前参会人数更多,CES 2019 有超过18万参会者。中国也试图打造一些国际性的会议和展会,但挂着"国际"一名的很多,有规模化国际人士参加的却几乎没有。

以在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例,虽然定位是"世界",但越来越不"世界"了。之前传闻某领导为了增加这个会议的国际性,花钱请外国留学生在会议现场当"群演"听会;过去两年,在华外国留学生人数大减,即便想找"群演"也不容易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真正体现出世界性。

一个朋友开玩笑讲,即便真有老外想去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他也很难搞到签证。大家经常说美国的签证难搞,其实中国的签证更难弄;另外的一个数据,美国每年发超过100万张绿卡,中国自2004年实行绿卡制度以来,一共发了不到1万张。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少发一些无可厚非,但这也显示了中国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还非常不够,中国在人才方面目前面临巨大的"贸易逆差"。

CES 2023,有400家中国参展商,约占总数的1/5;要是在疫情前,中国参展商得占到约1/3。这说明,在商业领域中国多么积极融入世界。在消费电子领域,中国的公司相对实力这些年在不断提升;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消费电子的供应链足够强大,另外一方面中国有巨大的工程师红利、更新迭代速度远超国外同行,此外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有利于中国公司形成规模化优势进而降低成本。

尽管如此,同一水平(比如同一融资轮次、同一规模)的中国公司和欧美公司相比,在全球的知名度层面要低很多。天使轮、A轮的美国创业公司,在中国会被不少人关注到;中国各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往往已经是C轮后),在美国也少被知晓。这种巨大的不对称性,反映出的一个问题是:中美两国虽然在硬实力(如GDP)上已经很接近,但在软实力层面还相差非常远。

需要承认的是:中国企业或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和中国这个国家的国际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是息息相关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有赖于企业的努力,也取决于其它很多参与方。以韩国为例,这个面积和中国浙江相当的国家,拥有非常多的全球影响力公司,这和韩国在软实力层面积极拓展相关,比如近些年韩国的歌曲、电影、电视剧风靡欧美。

依赖于国企央媒去塑造国际软实力,这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孔子学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经验教训,Chinadaily、CGTN、外文局等花了大力气效果一般;搞国际影响力,可能效果更好的是去鼓励民企私企以市场化的方式去做。一些部委设立指标,想生硬地去教100万外国人学汉语,还不如学习韩国、鼓励本土娱乐公司去打造几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女团男团组合。

另外,相比对外去宣传各种制度和政策,不如鼓励新一代的创业者和世界进行沟通对话。当前,中国企业家创业者群体在国内很低调,在国际上更是没有声音。"胡编"天天在Twitter上说话只会加大外国对中国的误解,给马云这样的企业家更多自由度效果会更好。中国年轻一代的创业者,很多都有国际视野和对外沟通交流能力,在国际层面应该让他们多去代表新时代的中国。

回应文章开头时投资人的疑问,我向对方展示了EqualOcean英文站(EqualOcean.com),告诉他EqualOcean一直坚持用英文去写中国的创业创新,并且已经在海外积累了一些口碑;2023年我们计划做一个聚焦"中国全球化创业者"系列的英文视频采访,同时将启动"国际品牌扶持计划",帮助符合条件的中国创业公司免费发布一篇英文稿。

2022年年末在EqualOcean品牌全球化沙龙北京站的致辞中我提到:相信源自中国的世界级品牌会大量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用心做品牌的创业者不敢发声,而让割韭菜的人毁坏了中国品牌形象,这是何等的悲哀;如果创业者只看到中国身份带来的不利,而不去挖掘中国文化中的优势,这是何等的遗憾。

让我们一起共勉,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