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渊普谈全球化:“一带一路”十周年,它是成功的么?

其他国际市场, 东南亚市场 作者: 黄渊普 2023-02-02 20:17

2014年创业至今,我见证了好几波创业浪潮,一对一聊过的创业者超过1000人。2022年开始,全球化创业成为趋势和大方向;新一代全球化创业者,如何通过商业的力量更好连接中国与世界,这将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基于此,我在EqualOcean开设"谈全球化"系列专栏、聚焦全球化创业者和全球化品牌;预计在2023年6月,正式出版《全球化创业》(暂定名)的书籍;有想成为报道对象或对书籍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添加文末的微信。

印尼雅加达夜景

今天接到媒体记者采访邀约,想问我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话题;原因是对方看到我之前发表过关于"一带一路"的观点,加上最近又实地走访了一些国家,可以从个人直观感受上去评价一下"一带一路"的得与失。

我本科和研究生是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如果我继续深造然后从事学术,我估计会对"一带一路"这个词有更深印象;毕竟,"一带一路"是一个和国际关系有关系的倡议(也是战略),2023年应该会有一批国际关系学者去畅谈它的成功和意义。但我从事的是商业,虽然非常关注中国品牌出海/全球化,但对这个词的关注就少了很多。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点:研究政策的人说"一带一路"很多,从事商业的人谈得却很少;央企国企会配合这个战略去做事情,哪怕一些项目亏了也没问题;很多私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事情,但极少提这个词,也不觉得这个词和自己有多大关系。

还是先说一下我了解到的背景,话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我方产生了一个判断:美国不可避免地朝着衰落的方向大步前进,世界多极化格局势不可挡。因此,把美国在我方对外关系中的权重下移一些、把"周边外交"的重视程度往上提一些就很顺其自然。听说是外交部亚洲司一些才华横溢的官员,结合古代"丝绸之路",一步步琢磨出了"一带一路"这个朗朗上口的表述。"周边外交","一带一路"也找了一个懂亚洲的外交部长(现在升为了王主任)。

作为民间人士和非党员,我的个人观点是:"一带一路"十周年,整体是成功的。如果去看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整体上确实更加紧密了。最典型的是东南亚,十年下来已经处在中国经济圈里面;如今创业投资圈出海东南亚非常热,还是和政策有关系的。另外,随着和沿线各国政治关系的拉近,至少在各国际组织里面,美国想搞中国变得更难了。

有人说"一带一路"到处撒钱、不算成功。这样说的人不客观,适当撒钱是有必要的。当年美国搞的"马歇尔计划",表面看起来也是在欧洲撒钱,但欧洲复兴对美国也十分有利。中国要想继续发展,单指望西方国家不行,还必须帮助更多国家发展起来和中国形成双赢。当然,实际操作过程中,未必花出去的精力和金钱都产生了好效果(西方国家在非洲也花了很多钱,非洲依然很落后),但有试错才会有提升。

从更高层面看,"一带一路"代表着中国是沿着开放而非闭关的道路在前进,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反思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家衰落,新时期的中国坚决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开放和扩张之路不好走,遇到问题就去否定这个大方向不应该。作为目前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是典型的开放型国家;中国从地区大国迈向全球大国之路,"一带一路"是重要指引。

A6AB8F30-9A55-4F5D-BB16-8BC3597121BA.jpeg.jpeg

(雅加达的蜜雪冰城线下门店)

因为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领导人会更频繁地出访沿线国家,中国和沿线国家政治关系的走近会给做企业的带去便利,最典型的如中国和沙特政治关系的走近已经在带来巨大的商业机遇。另外,一些政策(比如跨境电商产业园、综试区)有实际的好处;央企国企去海外搞基建也会为更多的中国企业海外扩张铺路,比如央企在海外搞海港,引入中国做自动驾驶的公司。

好了,虚的说完了。说点稍微实在一些的,即便2013年没有提出"一带一路",大家(可能一部分央企国企除外)该干嘛还在干嘛;政策和口号,经常是对现实的提炼总结,是后置的。从2012年开始,随着中国供应链、数字基建、人才红利逐步凸显出来,能力自然会溢出。比如,八九年前搞移动互联网工具出海的人,大概率不知道"一带一路"这个词;安克创新、SheIn也不是因为有"一带一路"这个词而去做海外市场的。

在现实中,至少私企在做出海或全球化时,极少会在海外说自己是在搞"一带一路";越是政策导向的词,其实在海外越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从2022年12月底出国至今,我走访了超过10个国家,聊过几十个在海外创业的朋友,大家没有一次聊到"一带一路"这个词。可能是我聊的创业者都偏新经济且都是私企,他们也都没拿过什么"一带一路"的激励或扶持奖励。

从第一代出海讨生活的务工打工者,到第二代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到第三代基于中国供应链、数字基建、人才优势而走出去的公司,整体在朝着好的方向在快速发展。我走访的地方,无论是在欧洲的法兰克福、米兰,中东的迪拜、利雅得,还是东南亚的新加坡、雅加达,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的声量都在不断壮大,中国人和华人在当地的地位也在大幅提升。

当然,也要看到问题。相比十年前,我走访的十多个不同海外城市,当地民众依然只知道"华为"、"阿里"而不知道其它中国品牌,仍然只认识"Bruce Lee"、"Jack Chan"而不知道其他中国明星名人。中国的商品无处不在,但中国的品牌很少见;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硬实力强大起来了,但软实力层面依然很弱,文化吸引力严重不够。

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依然任重道远。这背后固然有海外一些人对中国有偏见,但很大程度我们自己也没有做好。中国的多元多彩、ESG、创业创新,被太多政治政策的东西所掩盖了;此前身在外交部、却像国防部的发言人,是让部分国人开心了但实际上让国家为挖下的坑去买单;当然也有很多中国企业过于依赖于"低价卖货"模式在海外做市场,没有雄心和胆量去叫板欧美品牌。

83CFBF5D-432A-42EF-9901-3286FE90D2CC.jpeg.jpeg

(米兰唐人街中国小吃店排队的消费者)

"一带一路"历经的十年,中国从地区大国成为了世界大国,正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心。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中国也没得选只能继续往上走;我对中国在前沿科技、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很有信心,但我们也需要在国家品牌和公司品牌层面下大功夫。去提炼源自中国、又能和世界接轨的价值观,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上多鼓励和依靠私企和市场化媒体、智库机构,一手深化内部改革开放一手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有太多的事情接下来需要去做。

"一带一路"将满十年之际,我们可以更加期待下一个十年;那时,源自中国的世界级品牌会批量出现,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会有中国人或华人在做正向价值的创业。以天下为己任,Long China, Long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