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PU CEO周海波在ESG2023出海东南亚论坛上的演讲
2023年6月1日-2日,2023 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ESG2023)在深圳成功举办。2500多人报名,两天的峰会超过2000人次到场,有超过60%的为总监级以上负责人;加上峰会现场出海全球化方向最头部的创业者、投资人、学者到场,共同把2023 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ESG2023)打造成了2023年上半年最顶级的出海全球化峰会。

在6月2日的出海东南亚分论坛中,原脉脉联合创始人、KUPU CEO周海波先生带来了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速记(有删减):
谢谢主持人。今天很高兴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前面听到很多嘉宾在出海东南亚的赛道上,做了很多探讨。我自己也有很多的收获。KUPU作为一个从印尼市场切入的,面向东南亚市场的互联网初创公司,我们主要聚焦人力资源行业。在这个部分,我们已经实践了大概20个月的时间,也就是1年8个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有很多的思考和收获,希望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听到大家的一些反馈和指教。
在拿到今天组织方给我的命题的时候,我在想用什么词来形容现在的心态,所以我给了这个词“再来一局”。因为我们团队,包括我自己,其实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已经有比较长的行业经验了,大概是15-20年的经验。我们其实做过很多的事情,包括如何入行,在里面面临什么挑战,不敢说是成功,但至少是成熟。对于一个成熟的团队,去到东南亚一个全新的市场环境下开展业务来说,会面临很多问题。但对我们来说,就感觉像刚才嘉宾讲的一样,时光机回到了15-20年前,但实际上真正要面对的挑战是全新的,它并不是重来一次。
想到这个的时候,我脑子里突然浮现了一个片断。奈飞前两年有一个神剧,在豆瓣上评分九点几分,叫《后翼弃兵》,讲的是一个棋手的成长。主人公是孤儿院的一个女孩,非常奇妙的经历让她接触到象棋,跟孤儿院的一个护工学习下棋,一步步成名,成为了美国的冠军,中间起起落落,最终战胜了世界冠军,打破了前苏联棋手的垄断。在这个剧集最后结束的那一刻,她走到了莫斯科的大街上,见到了一群老人在街边下棋,然后她走到人群里坐下,对那个老人说,“来,下棋吧”。我感觉我现在在东南亚做业务的感觉,就像这一刻的感觉,其实你经历过很多,而你获得的很多经验,跟这里面的方法论,在你的内心,其实是你很强的自信。而当一盘新的棋局展开的时候,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你非常期待,因为你觉得一切都那么熟悉,但是又很新鲜。这个过程当中的一种愉悦感,因为我有很多朋友同时在印尼或东南亚做这个业务,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共鸣,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内心的这种感受。
我自己的经历比较有意思,我是产品经理出身的。2011年我成为产品经理的时候,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产品经理,因为我加入的是韩国公司,他们是韩国国民级社交平台,我前期做的一直是跟社交相关的事情。后面的精力比较有意思,我进入人力资源在线招聘行业,其实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从大街网开始,一直到脉脉,我们比较特别的点是,我们一直在用一种“外行”的方式做人力资源行业,不走寻常路。我们一直在用一种创新的方式,解决原本行业的问题。我们的团队一直以来都是一半传统的人力资源行业的人,另一半是互联网或其他行业的人,我们共同融合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选择东南亚市场切入的时候,会在选择策略上做一些选择的来由。
我们在做的KUPU是什么?我们给了它一个定义,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最聪明的招聘平台。说到聪明,不免俗地要提一下AI,人力资源服务在线上招聘这个场景里,AI能够帮我们解决非常多的核心障碍和效率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整个人力资源服务的全路径里,都应用到了AI的技术。本身KUPU也是印尼当地非常大的集团所投资的公司,我们有比较好的在地资源。经过18个月的尝试和努力,目前我们在印尼这个单一国家市场,有200万以上的求职者用户,服务了12万招聘者、6-7万个商户,我们也是现在印尼Google Play职场类应用里排名第五,在新兴招聘平台里,从规模到维度,我们都是排名第一的。
像很多进到东南亚市场的公司一样,KUPU作为一个小小的初创公司,其实我们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拓展自己的业务。首先是怎样判断一个我们在国内已经熟悉的业务,它在在地市场上是不是一个好的机会?另外,当这个确定之后,我们该怎么样设计业务策略或产品服务的策略,获得一个足够的竞争力?第三,当这些定下来以后,要怎么样高效执行?就像前一个环节大家讲到的,在地的职场以及员工管理文化,跟中国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定义一件事情,它是否真的能执行下去?最后,如何在业务稳定运营的过程当中,加入一些外部的资源,能够帮它提速。
在市场机会的判断上,其实也是一样的,大家都是熟手,对于一个熟手来说,可能看清战场是最重要的。看清战场之后,所有的事情见招拆招。如何看清市场?一定要肉身出现,在这方面我们也有错误,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东南亚是二十年前的中国,我们坐在办公室里靠想象,就可以了解它是什么样子,但事实就会打脸。当你真的出现在当地超过一个月、两个月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事情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很多外部环境是你坐在办公室里绝对想象不到的,因为我们已经太熟悉中国的一切了,比如我们从来没有想象过支付平台会成为障碍。我们做一个在线的招聘服务,需要在线支付。在中国,我们已经忽略掉这件事的存在了,而你实实在在去到当地的时候,你会发现不同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在支付这一关,就需要解决非常多的问题。
在判断市场机会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路径,我们还是会从自身能力做一些分析。因为人力资源这个行业,有很多的盈利模式,有非常快的盈利模式,也有很多在地的公司,他们做的业务以交付业务为主,本身就是快的业务,但从我们的投资人出身,包括我们自己,我们是做长期主义的公司,我们的团队也是在大的公司体系里渲染出来的。所以赚快钱这个事情,我们不做,我们也不擅长做,如果比快的话,我们没办法轻装上阵跟小团队PK,所以我们要选择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有长期壁垒的事情。其次,我们需要对市场背景有所了解。其三,考虑到整个印尼市场目前的在线招聘平台,其实是非常初级的状态。
整个印尼的市场背景,它是人口基数非常大、劳动力非常密集,整体人群的年龄非常年轻化的。虽然人均的GDP不高,但整体的GDP体量在东南亚算是首屈一指的,最主要的是国民信心非常强,而且它每年的成长率非常高。
在这样经济背景下,人才状况怎么样?其实真正的有效人才非常稀疏,按照中国企业标准去衡量人才的话,密度非常低,而且它的供给侧教育体系严重脱节。
印尼教育部前两年有发布一个对外的正式口径,他们认为目前的职教体系里,有80%的职教院校是不合规的,所以它无法供应真正意义上有竞争力的人才。所有的人都很年轻,所有的公司也很年轻,所以对于大部分的就业者来说,其实他们又缺少实战经验,所以供给端是不足的,这也是很多企业招聘过程中会发现找人非常难,这是底层原因。但现有方式非常传统,最多的招聘方式居然还是线下的招聘会,这种方式非常普遍,非常低效,一场招聘会有几个人到场,甚至在每个柜台前还要手填个人资料。猎头服务,非常贵,一点都不比中国便宜。如果我们今天找头部的管理人员,大家会用,但如果大家找的是中层,甚至是执行层的人,不可能覆盖猎头的费用。现在东南亚最大的招聘平台就是Jobstreet,他们的招聘效果和服务模式,大家可以回想到15年前的智联或51,整体费用比中国的招聘平台贵3-5倍。
优秀的人才是怎么来的?除了靠职业教育体系之外,还要靠实战。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优秀人才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优秀的企业不断在训练他们的员工,而这些员工从企业离开之后,进入到人才市场,会为下一次供给提供支持。但是在印尼的问题是,头部企业的数量跟中国差不多,而中小型企业的数量非常少,有6000多万的微型企业(3人以下的企业,基本是个体户),这些企业根本不具备培训有技能、有职业素养员工的能力,而未来印尼的经济成长,一定像中国一样。右图是BOSS直聘在中国服务企业的结构,中小型企业才是未来印尼经济成长主要的驱动力,随着这一轮印尼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定会有大量优质的中小型企业会成长起来。一方面,他们有需求。另一方面,雇主品牌和招聘渠道一定会成为痛点,这也是2021年到2014年拉勾、猎聘、BOSS直聘出现的原因。大家想想2012年的小米,以及2014年、2015年的蔚来汽车是什么样的,他们根本不具备今天的号召力,但他们需要优秀的人才,因为他们有野心,所以他们会在这上面投入。
这是我们对印尼在线招聘市场的判断。一个在线招聘模式创新的根本,不在于这个模式到底能带来多少,可能最底层的在于一个目前大的市场环境里给你创造这样的机会。我们觉得今天的印尼乃至东南亚,可能都具备这样的机会,这是我们对KUPU所从事的垂直领域的基本判断。
在这个判断下,我们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是业务策略该怎么制定。我也非常认同前面嘉宾讲的,这个策略一定不是拷贝粘贴的。以色列有句谚语,“人不可能两次走入同一条河流”。你感觉市场的领先性,可能是时光机的感觉,但你要记住,所有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印尼本地的用户,受到非常多成熟产品的影响,而且今天他们对于整个互联网的效率,以及他们内在职场的文化差异,都会导致简单的复制是做不成的。在出手之前,一定要找到决胜的那一招。我们归零思考,看了一下印尼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区别,在中国市场,现在普遍招人是很容易的,候选人只需要留资,其他的服务都由中介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招到工人。在印尼招人很难,很多人找工作要找一年的时间。在中国,很擅长用搜索的方式出击寻找,但是在目前印尼是海投的,一个职位往往会收到数千个投递,这里面带来的问题是鱼龙混杂,质量非常差。我们在脉脉的时候花了三到五年的时间,想把简历公开,因为我们非常隐私,但印尼人很愿意这样开放。
我们做了模式,传统方式是投递&搜寻,搜到之后大家会做筛选,通常一边投递,HR就会开始筛选,但印尼的筛选比例非常低,非常耗时,我们看了一些极端场合,真正的候选人还不到5%。这个过程当中,再去预约面试,很多人联系不上,或者联系上了不到场,面试到场率比中国到一半,入职就勉勉强强了,因为就这么些人。整个周期非常长,HR需要从早期就介入。这整个体系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存在非常大的效率问题,有几个基本原则的假设,首先你的职位要有吸引力,你是被动的。其次,所有的简历必须是完整你要通过简历去进行判断。第三,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信息还是真实的,求职者得是活跃的,因为你后面需要再联系他,才能完成每个步骤。这整个过程的效率,在中国仍然是存在的,但是在印尼市场,现在有非常大的市场机会,这样的创新,我们可以针对印尼市场和东南亚市场去做一遍。
我们提供的方式非常特别,一句话总结,我们让大家在面试后进行筛选。这个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首先,我们能做到的搜寻能力超出平台封闭数据,我们对外联系了很多求职社群,我们也用到了很多职教体系的人才库。同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持跟候选人的活跃沟通,所以我们也做了候选人的私域服务,每个候选人都会通过我们的AI私域服务和职业顾问做长期联系,所以我们触达他的转化率非常高。通过这样的搜寻,我们会跟候选人就一个岗位做初步的双向互动,是非常简单的线上进行自然语言互动,或者是标准的标签化互动,对候选人和职位匹配做AI初筛。基于这个初筛,我们还有一套虚拟人的面试系统,能够自动在线上触发面试。到这一步的所有工作,都不需要HR介入,HR只需要把需求跟我们沟通清楚,把面试逻辑告诉我们,把它定制好。而HR的介入是在初步面试之后,可以经过复核,然后约定线下的面试。因为前面的精准,你的选择变大,入职的比例也会比较高。 整体效果,有效人数变多,整体招聘时间缩短。
(播放视频)给大家看一下体验。当需求出来之后,我们会做岗位分析,帮大家搜寻到候选人,这时候会启动一个智能判断,可以跟候选人双向互动沟通,所有的应征者,可以在自己的家里直接完成。现在展现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画面。在他们面试结束之后,我们会做初筛,交给客户的是带有面试候选人的资料,甚至你的HRBP的工作,都可以由我们完成。
最后快速讲一下高效执行。在管理文化上,我自己的心得就是以退为进。有些时候退,不要那么执念,结合在地的文化特点,去解决一些问题。在印尼经常听到的是SOP,你不定义好东西,大家不知道怎么执行。另外,所有人都和我抱怨,员工不好激励,以及大家沟通特别暧昧,不像我们那么直接。我最近几年发现,中国职场的沟通很直接,他们最多说的就是“再讨论一下”,其实就代表不认同。
我们都会对对方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中国人会觉得他们不沟通、不过脑子,而中国人会觉得印尼人不守规矩,做事情没有原则。大家都要放下这样的优越感,打破原来的行为惯性。另外,刚刚前面的嘉宾也说到,需要建立信任,首先是肉身的物理距离要走近,另外是要给大家营造共同的愿景,印尼是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我在很多视频里,可以看到大家内心对于善意的东西是有共性的。我们未来会用KUPU对于服务社会和客户的价值去引导他们。其三,设计机制。因为我们的研发团队在北京,我们现在为两边设置了一些跨地域的部门,促成大家一定要做融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团队的本地化。我们的优势是,我们过去十年积累的一些经验,是他们不具备的,但是要论道对当地市场的把握,一定是在地的人,所以这件事情在团队的选择上,最终一定要本地化,最终胜出的一定是本地人,所以我们在强制推本地化,中层50%以上的员工必须是本地员工。最后,利用工具。一方面是提升管理效率,因为你本来就是跨地域的,而且还是跨语种的。另一方面,提升协同效率,所有的沟通尽可能前期用文档做初步对齐,再进到语言沟通,这样整体的效率才能方便很多,所以我们大部分的业务都是阅读为主在前。
最后讲到资源,对我们来说,这不是我们起步时的首要考虑,我们还是希望建立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些外部资源帮助我们来做。比如前期当你还不够大的时候,会有一些冷启动,以及当你的业务需要,去建立核心壁垒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个双赢的合作,把它转化成核心竞争力。在未来,一旦我们有了初步的体系,如何去构建一个上下游生态?这个部分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和铺垫。我们通常会觉得资源是收益,但资源的成本也很重要,用好这些资源的成本,一定要有选择。另外,这些资源的提供方是需要回报的,你给他什么回报?如果这个回报没办法兑现的话,通常这样的合作体系也很容易就土崩瓦解。
但就像我说的,KUPU是Sinar Mas投资的公司,在整个Sinar Mas的版图里,我们在印尼有非常多的资源板块,这些资源板块可以帮助KUPU,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客户,去达成很多的业务目标。
我们所有出海的企业,最终的目标是要为在地的用户、客户,甚至于这些国家去创造价值。KUPU一直觉得,我们在东南亚跟印尼市场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服务的C端用户、劳动者,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要顺应东南亚的快速发展,助力在地这些新锐企业成长。我们也希望大家在我们背后有经验丰富团队的帮助过程中能够获益。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也希望能够跟大家深入交流,谢谢。
关于EqualOcean和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
EqualOcean成立于2018年11月,是一家专注于服务中国品牌全球化、帮助海外企业或机构把握中国发展机遇的商业信息平台和智库。针对中国做出海全球化的客户,EqualOcean提供宏观政经分析、海外市场与行业研究、品牌国际定妆照、海外资源搭建等。
EqualOcean旗下有中、英文网站,是国内极少具备英文深度报道和英文深度报告撰写能力的机构;EqualOcean的英文内容授权发布到Bloomberg Terminal、Refinitiv、SeekingAlpha、Nasdaq等平台,EqualOcean的商业分析师常年接受Wall Street Journal、New York Times、Financial Times、SCMP等知名媒体的采访。
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EqualOcean Summit for Globalization, ESG)是EqualOcean打造的出海全球化方向最顶级的行业峰会,每年6月上旬举办,邀请国内外头部的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学者、外交官参加。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中国主导的"新全球化"正在加速到来。源自中国的全球化品牌和人才,将越来越多地登上世界舞台中心。
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ESG)上固定发布一系列的报告和榜单,包括"EqualOcean全球化青年30人"、"EqualOcean出海全球化投资30人"、"EqualOcean全球化新锐公司50"等,广受各方关注和好评。
EqualOcean中文站:https://cn.equalocean.com/
EqualOcean英文站:https://equaloce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