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映资本季薇:新旅不停,映繁星——更加本土,更加国际

其他国际市场 作者: EqualOcean 2023-06-21 12:30

6月16日,2023年华映资本年度大会在杭州成功举办。会议当天,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以《新旅不停,映繁星——共识与非共识投资下的思考与探索》为主题,就科技投资中共识与非共识、科技赋能一切、更加本土更加国际三个核心点做了精彩分享。

jw

自2008年成立至今,15年的投资中,华映陪伴了非常多的企业穿越经济周期,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坚持“以数字化为主线,围绕创新做投资”。当下,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主引擎的强共识时代,华映没有一味追逐共识和风口,而是在共识之中,依据自己的投资经验以及对行业的理解,寻找非共识的机会,坚持遵循“共识+非共识”的投资方法论。

此外,季薇也着重讲述了华映如何在科技赋能一切的时代做好投资边界的二次突破和扩展。目前华映已经完成第一次突破:从数字化应用拓展至数字全流程,如算力底座、数据系统方案和数据生产与深加工等;第二次突破是从数字全流程向科技赋能全行业升级努力,数字化全流程与先进通信、元宇宙、工艺线、AI大模型应用、材料、新能源及环境等行业相结合。

华映资本未来将贯彻“更加本土,更加国际”的策略。季薇强调,更加本土一侧,必须具有产业化的思维,要有重点领域的生态化布局思维,做好产地结合。更加国际方面,华映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全球视野和经验,帮助企业去拓展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本文从季薇的演讲实录中重点截取了“国际化”片段,也可点击链接回顾演讲全文。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进入“疗伤期”

疫情后疗伤期,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反弹乏力。联合国将2024年经济增速预期从2.7% 调低到2.5%。美国从去年3月份开始连续10次的加息,引发了民众对于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

目前“中、美、欧”世界三大经济区的制造PMI指数都在荣枯线50之下,全球经济不振已经是不争事实。

中国2023年Q1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也跌了20%,同期整个资本市场各项指标数据也明显呈下跌势态。其中,2023年Q1中美股权市场的募、投、退三项指标均同比下降。相比美国股权市场,中国股权市场下跌更为严重,2023年Q1中国募资金额同比下降33%,投资金额同比下降50%。全球股市和A股企业IPO持续走低,中企全球IPO规模同比下降60%,A股同比下降63% 。

d1.png.png

遵循“共识+非共识”的投资方法论,找到全球消费弱复苏中的“口红”

在经济低速成长成为新常态的时代大背景下,华映认为共识和非共识不是割裂的,投资方法有机并存。为此,华映遵循“共识+非共识”的投资方法论,坚持独立判断。

具体到消费行业。前些年消费行业几乎是行业最主流的共识,华映也对消费项目进行了布局,当下消费投资显然已经成为非共识。但消费真的不行了吗?下图中左边表格为2023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类目的数据图,除了餐饮外,其他类目的消费品零售额全部环比下降,且大部分都是两位数降幅。看到这个数据后,业内几乎一致认为消费不行了。

d2.png.png

但是,数据解读是多维度的。首先这是环比数据,4月份对比的3月份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而4月也是五一之前的一个月,其实每年4月份环比3月份的数据都是下降的,这不是今年独有的现象。其次,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疫情期间是增加的,虽然低于疫情前平均 8% 增速,但消费整体处于弱复苏阶段。所以需要从更全面的角度对数据进行解读。

华映在消费领域的投资,一直坚持两个根据地——民生和数字化。我们会抓住消费行为变化和趋势性的红利,一方面在民生的吃、穿、用类别中进行布局,一方面关注疫情前后趋势变化的投资机会,比如健康、居家/户外、性价比投资、内容平台商业化后的平台红利等维度的投资,同时我们也关注大量数字赋能商业的公司。

d3.png.png

现在从企业的表现来说,这种坚持是比较正确的。总体上,我们投资的消费企业经受了疫情的考验。

我们投资的消费类企业2022年度收入同比增长超100% 的有20%,同比增长超30%的企业占比有35%,同比实现正增长的企业占比超60%,2023年Q1的增速则更可观。

总体来看,2022年全年以及2023年Q1,除了餐饮在2022年确实受到影响,增速为负外,其它健康、性价比等科技驱动和数字化赋能消费领域的项目增速是非常惊人的,餐饮在2023年 Q1也有了近20%的增速。

对于华映来说,我们还是希望找到全球消费弱复苏中的“那支口红”。关于“口红效应”大家都有一定了解——经济萧条下口红销售会增加。而我们则试图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寻找到代表着增长的“口红”。

一是更加性价比,即要么是非常刚需,要么是用更少的钱保证更好的品质生活;

二是更加先进,现在营销市场化的手段都趋同了,我们更加需要用科技的手段来驱动产品效用;

三是更加效益,也就是说如何用数字化赋能品牌活力。

向内扎根,更加本土

近一年来,我常给创业者朋友们的建议是“向内扎根,向外生长”,华映自身的发展也聚焦在“更加本土、更加国际”。

先说更加本土,科技领域的投资不像互联网领域,跨行业复制比较简单,比如从打车切到外卖是相对容易的。但在科技领域横跨行业创业不太现实,因为它需要行业认知、技术积累以及行业人脉等,总之离不开产业的深耕。但也因此,中国在科技创业上有比较大的空间,中国专利申请占全球一半,但它在转化率和产业化利用效率上很低,只有1%-6%的科技成果被转化,大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准。

投资机构既然选择投身科技化投资浪潮中,那么就要做好产业的转化落地,做到和产业带结合,和核心企业结合,并且以生态化的打法去拓展。

华映近年来除投资外,还花费了大量时间拓展产业上下游,与之加强合作与交流。在上游,我们和北京中科院计算所、西北工业大学等研究所或高校展开学研合作,希望帮助它们做好成果转化;在下游,我们和河南、张家港、柳州、晋江等优势性产业聚集地进行产业带融合和投后赋能。我们在核心产业上,帮助地方产业带落地好的企业,帮助企业对接好的地方。

d4.png.png

向外生长,更加国际

在更加本土的基础上,我们的思考更进了一步。最近在一份GP调研报告中看到几句话挺有感触:一句是“时间的钟摆已经到了人民币基金最擅长的领域”;另一句是“坚持内循环,没有幻想”,这应该是科技投资人、特别是人民币科技投资人的普遍观点,反映了绝大部分科技领域投资人的投资视角依然是内循环、国产替代、强链补链等。

我希望华映能够给大家不一样的视角,即向外生长,也是华映发展策略中的“更加国际”。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从出海跨境的视角去看我们企业发展的情况,探索新的增量市场。以华映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企业向更远更大的市场做好拓展和实践。

目前中美脱钩,在反全球化的趋势里呈现“趋同性双循环”。在内循环上,美国通过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而中国企业有强链补链。在外循环上,中美都需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开拓新的市场和产业链。同时,中美各有长板和短板,比如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在制造业的流程、工艺、设备上很有优势,这恰是美国的短板;而美国又是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最发达的地区,在芯片高端制造、基础软件上有绝对的优势,这是中国的短板。所以在中美都有内外循环需求的情况下,形成一个趋同性的双循环。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看中国企业的跨境出海征途,它可以分三个阶段。

1.0阶段是80-90年代,以外贸出口为主,尤其是纺织服装领域的出海最为鼎盛。从1986年开始,纺织服装领域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类别。

2.0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中国和国际之间的贸易壁垒大大降低,产业链完整度、丰富度以及规模大大上升,最终成为了世界的工厂。这个阶段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催生了互联网模式、供应链和DTC品牌的出海,比如游戏、社交等领域很多优秀的互联网模式纷纷到海外成立了2.0模式,其中代表企业TikTok,miHOYO的海外收入已超过它在本土的收入。同时像SHEIN、安克这类以中国供应链为基础核心的企业,也在海外取得非常优越的成绩。

3.0阶段,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科技驱动、人才驱动和产业驱动的出海。它有两个基础特征,一是科技类企业出海形成非常大的势能,非常多的科技企业开始代表中国企业去做全球化的探索;二是Global Chinese,生而全球化,中国人设立的企业不再限于中国,而是生而志在全球。比如Zoom、华映投资的Tenways。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丰富程度和纵深度远远超过了大家的预期。

d5.png.png

中国创新势力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崛起。比如Zoom等开源软件、华映投资的石墨文档在阿拉伯国家也有较好的接受度。机器人、新能源等中国的优势领域中,有很多出海的成功代表企业和新兴企业。而沉淀自中国市场的产业链红利、方法论、人才储备及其成长性,是中国创新势力不断崛起的深层次动力。

d6.png.png

同时,我也想重点探讨中国出海主要目的地。

中国企业出海的主阵地是美欧市场、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市场。

美国是最大的经济发展体,它是软硬科技的前沿高地,但是在制造业工业上,他们过去几十年形成了制造业空心的情况,需要大量地引进回流。

而欧洲的特点是,非常关注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围绕这些领域,它们拥有很多优质的传统制造业。

东南亚的特点则是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同时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所以中国很多企业传统出海,第一站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这是DTC和电商领域发展十分旺盛的区域,诞生了不少从中国复制的电商模式。

而中东是人口众多、年轻化的地区,它们对于单一依赖美国的技术存有顾虑。因此中东不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企业出海,都会选择全面开花,像人工智能、新能源、动力材料、网络安全、机器人在中东都会有比较好的发展。

携手被投企业,拓展国际化能力边界

在出海上,我也想分享一些华映被投企业在全球化的发展,我们现在有专业团队帮助企业进行全球化探索。

比如Tenways是EBike品牌,主要在欧洲进行经营和销售。Hibobi是一个母婴跨境电商,海外收入占比100%,其中中东占比占到70%;WizarPos是智能Pos机,在海外收入占比90%,而且全球开花;映趣是一个DTC的小家电品牌,海外收入占比超 30%,其中俄罗斯地区占比15%;零眸智能是AI视觉在零售场景的应用企业,作为太古可口可乐的合作方,它现在海外收入占比达到了 30%。其它像石墨、金柚、众趣在全球化探索也进程可观,要么已经在海外设立企业,要么通过与合作方和本地市场对接,开始了实质化的探索。

从企业发展情况的微观层面来看,不论从市场角度还是企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全球化的探索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星辰大海。

d7.png.png

如果科技投资是大家的共识,华映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角度和力量。一方面我们愿意帮助企业深深扎根产业带,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帮助企业更好地向外去生长。

在更加本土上,我们认为必须具有产业化的思维,要有重点领域的生态化布局思维,以及做好产地结合。在更加国际方面,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我们全球视野和经验,帮助企业去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在团队上,我们也已组建了专业的国际化团队。华映核心团队都有国际化复合背景和海外资本化经验。华映最早起源于新加坡,过往绝大部分企业都在海外IPO上市,所以我们对海外的资本市场非常熟悉。

从2008年开始,华映坚持以人民币基金投资为主,我们通过跨币种和国际化团队基因的模式在运作。在本土化运作过程中,我们从沿海向内地进行基金的布局,最新一期是七期新旗舰基金,已落地在济源,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走到中原内地设立基金,我们与地方政府、产业链上下游的核心企业、优秀创业者群体和院校,都在做深度的合作,希望通过这样的扎根,帮助企业更好地落地本国市场。

我们也致力于做好资源整合、产品化交付。比如成立了华映系的出海联盟,希望把自己在出海经验上的Know-how和积累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并通过平台的方式为大家赋能。同时华映内部会对出海赛道进行职能化的分工,分别从法务、投后、人事等方面帮企业做好出海辅助。对于一些重点企业海外的孵化和落地,我们也已经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赋能和帮助,希望能够以比较小的成本和比较小的风险,帮助大家在海外的全球化事业中找到一席之地。

d8.png.png

立足当下,又超越当下

最后我想再总结一下我们的宗旨。在这个共识的时代,我们认为既要抓住时代的机会,但又要用好非共识,以触碰到未来的脉搏。我们希望在这样的共识和非共识的有机结合下,和各位被投企业、合作方,有着有更深入的探讨、交流和合作。

同时,我们希望用华映的独特优势,做好产地结合和重点领域生态布局;以国际视野,资源结合,帮助企业实现全球化探索。我们希望,汇聚所有创新的微芒,最终“无限新成皆繁星”。

点击链接,回顾季薇在EqualOcean全球化峰会2023主会场"出海全球化跨界对话"圆桌讨论中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