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三样出海:太阳能电池
从以服装、家电、家具为代表的“老三项”到如今的“新三项”,中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体现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动乘用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三新”产品出口总额增长61.6%,带动中国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
从以服装、家电、家具为代表的“老三样”到如今的“新三样”,中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体现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势头持续强劲。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0%。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海”也驶入“快车道”。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量达56.7GWh(吉瓦时),储能电池累计出口量达6.3% 吉瓦时。
过去十年,全球太阳能电池行业经历了快速转型和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积极努力和在全球市场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加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中国利用其低成本制造优势和庞大的产业规模,成为从多晶硅到组件的整个供应链中无可争议的全球太阳能领导者。
然而,最近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COVID-19大流行带来的供应链中断扰乱了中国的太阳能出口模式,并迫使人们重新考虑该行业的全球结构。 一些市场的民族主义抬头导致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壁垒增加,而企业则寻求制造地点多元化以提高抵御能力。 随着主要太阳能公司将产能扩大到中国以外,这标志着该行业全球化新阶段的开始,中国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但面临着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2022年后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
2022年,在外部阻力加大的情况下,中国国内太阳能装机容量再创新高。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统计,全年全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54吉瓦,超过2021年新增50吉瓦。这使得截至年底中国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超过365吉瓦 到2022年,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巩固其作为全球最大太阳能市场的地位。
由于中国继续强调发展自己的清洁能源行业作为其气候承诺的一部分,因此国内需求保持强劲。 该国的目标是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 1,200 吉瓦,其中仅太阳能就超过 300 吉瓦。 2022 年,多个大型地面和浮动太阳能项目在中国各地投产,反映了这一推动力。 住宅和商业建筑屋顶越来越多地采用分布式太阳能也是容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力。
生产方面,据测算,2022年中国多晶硅产量首次突破50万吨。 这是由众多大型多晶硅工厂的扩张推动的,其中包括保利协鑫、新特能源和大全新能源等顶级制造商运营的工厂。 根据CPIA数据,尽管由于供应链问题导致价格持续走高,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内也创下了超过210吉瓦的新高。
然而,根据CPIA统计,由于与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的贸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2022年中国组件出口量同比下降13.5%至49.3吉瓦。 中国的太阳能公司在主要海外市场面临惩罚性关税、进口配额和更严格的监管审查,这些市场一直试图遏制对中国供应的依赖。 物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新冠疫情封锁对中国的具体影响也给国际利润率和出货量带来压力。
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天合光能和晶澳太阳能等中国太阳能巨头公布的 2022 年财务业绩显示,出口销售收入低于往年。 作为回应,他们扩大了在东南亚、欧洲和美国的生产设施,以更靠近主要市场进行生产。 例如,晶科能源在越南投产了一座2吉瓦的太阳能组件工厂,而隆基正在马来西亚建立一座多吉瓦的工厂。 天合光能在泰国开始生产组件,晶澳太阳能在土耳其和埃及也有项目。
这种多元化反映出中国正在通过全球供应链来保持其技术领先地位,而不是仅仅依靠出口模式。 主要公司也在加强上游整合,以确保关键材料的供应。 例如,协鑫科技收购了阿根廷的锂矿,用于开发电动汽车和储能应用。 新特能源签署了收购加拿大锂公司Lithium Americas的协议。 这些战略旨在缓解贸易紧张局势,同时可持续地进行国际扩张。
中国主要太阳能企业及其海外扩张
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一些处于推动行业全球化最前沿的中国主要太阳能制造商:
隆基乐叶——作为全球最大的单晶太阳能硅片、电池和组件制造商,隆基已成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太阳能巨头之一。 2022年,该公司在马来西亚的新工厂投产了第一条3.5吉瓦的生产线,计划将产能翻倍。 该公司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拥有工厂,并在全球设有销售子公司。 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供应高效太阳能产品,并继续大力投资研发,包括 TOPCon 电池等下一代技术。
晶科能源——全球主要太阳能组件供应商,晶科能源于2022年进军高效单晶电池领域,产能达5吉瓦。 该公司投产了越南新制造基地的首期 2 吉瓦项目。 晶科还在阿联酋建设 3 吉瓦的集成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线,预计于 2023-24 年竣工。 该公司在全球设有营销和技术支持中心,去年销售遍及130多个国家。
天合光能 - 这家顶级制造商于 2022 年公布了计划,到 2025 年在海外建立 6-8 GW 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综合产能,作为其 40% 产品供应国际战略的一部分。 位于泰国常州的1GW工厂正式投产,为全球市场生产高效PERC双面组件。 天合光能正在审查在东南亚和欧洲设立制造中心的更多地点。
晶澳太阳能——这家垂直一体化光伏公司于 2022 年中期在山东沂南新工厂开始生产电池,将单晶 PERC 电池产能每年提升至 15 吉瓦。 晶澳太阳能已向海外扩张,在土耳其建立了一座 500 兆瓦的太阳能组件工厂,帮助欧洲的能源转型。 它还正在埃及建设一座5吉瓦的综合设施,计划于2023年至2024年竣工。 此举旨在加强公司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影响力。
保利协鑫 - 作为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商,2022年保利协鑫继续加大国内产能和海外资源整合力度,与阿根廷锂电公司合作启动新建太阳能级多晶硅工厂建设。 保利协鑫还扩大了中国和德国现有多晶硅工厂的运营能力,以实现自身太阳能电池和组件装置的供应安全多元化。
新特能源——作为中国最大的多晶硅和太阳能硅片生产商之一,新特去年将其单晶硅片综合产能提高至80吉瓦。 加快海外发展,战略收购加拿大锂电初创企业Lithium Americas,协同全球上游资源整合。 新特的重点是在中国、欧洲和北美建立产业集群,以实现太阳能和电池供应链的可持续增长。
这概述了中国主要太阳能企业如何通过扩大国际制造足迹、确保关键材料资源、支持海外项目开发以及增强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弹性来积极应对国内驱动的增长和外部风险。 随着行业全球化不断加速,较大的企业尤其正在采取区域中心战略,不再仅仅依赖中国或单一市场出口。
挑战依然存在
尽管中国太阳能企业在扩大全球影响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中国参与海外业务的可持续未来仍面临挑战:
- 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等主要西方市场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没有减弱的迹象。 中国加大全球投资和市场渗透的贸易壁垒、限制和政治抵制可能会加剧。
- 中国制造商在成本、技术和质量方面面临着来自其他亚洲国家同行以及寻求捍卫本土市场的欧洲和美国公司的日益激烈的竞争。 仅靠中国国内需求可能不再推动全球供应增长。
- 为大型海外制造项目提供融资并支持跨地区和监管环境的长期运营,对习惯于国内条件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业务复杂性和风险。
- 至关重要的是,鉴于全球贸易的不可预测性、需求波动以及对地缘政治敏感来源的依赖,多晶硅、金属硅和关键矿物等原材料供应的可持续获取仍然不确定。 国内资源不能完全替代进口。
- 目标出口市场的本地含量和就业要求给习惯于依赖低成本中国劳动力的行业带来了合规挑战。 适应中国以外更高的生产成本需要时间。
- 尽管已向分布式国际制造网络过渡,但中国持续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仍有可能扰乱制造和出口。 持续的封锁威胁着供应安全。
- 国内外资源、劳动力、物流和环境合规成本不断上升,挤压了成熟行业传统的微薄利润,给参与者带来压力。 预计整合将继续。
为了克服障碍,中国太阳能企业必须加强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支持开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培养多元化的材料采购合作伙伴,并敏感地应对目标增长地区贸易、投资和能源转型的政策复杂性。 只有通过真正多元化的跨国公司提供差异化价值,中国才能在全球太阳能价值链中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之,尽管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太阳能行业在过去已经证明非常善于利用该国的产业规模和工程经验,从以制造和出口为主过渡到建立更加全球分布的生产、资源合作和技术领先体系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