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智能制造业中的挑战

其他国际市场, 北美市场 作者: EqualOcean 2023-09-07 18:53

受益于密集的政策支持和庞大的国内市场创新沙盒,中国在发展国内智能制造领军企业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 但要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高端转移的潜力,取决于在加强自主知识产权、跨国公司合作技能和新技术领域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同时化解地缘政治和污染等紧张局势。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近年来,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这些技术正在实现传统制造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并促进更高效、定制、灵活和可持续的智能工厂的出现。

根据各种报告和分析,预计2022年全球智能制造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 该行业涵盖广泛的领域,涉及工业自动化设备、工业软件和支持智能制造应用的组件。 随着全球范围内制造业升级以拥抱新的数字技术,各国和企业竞相在从设备和零部件到系统集成服务的智能制造价值链上获得竞争优势。

中国已将在智能制造领域建立国内领先地位作为战略重点,寻求提升其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的地位。 2015 年启动的“中国制造 2025”计划概述了培养本土智能制造领军企业的宏伟目标。 此后,中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工业5G、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以及其他智能技术的研发,以支持其按照现代化建设目标到2049年成为世界顶级制造强国的目标。

2385A329-9E71-4EA5-A643-E5DC86912AF9.jpeg.jpeg

由于这些有针对性的创新政策和经济支持计划,到2022年,中国在智能制造产业链的许多环节都形成了世界一流的能力。在工业自动化设备方面,美的、新松和许继集团等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 工业机器人领跑者得益于大规模内需培育技能。 在工业软件方面,华为、浪潮和微众银行运营的平台充当连接制造现场和供应网络的数字大脑中心。 在为工业物联网提供动力的组件方面,Westwell、神马和汉王等公司在工业相机、传感器和电子控制器等硬件开发领域表现出色。

在国内,中国企业在各种自动化设备类别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行业协会的数据,到2022年,中国企业将在全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中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自动导引车领域中占据60%以上的份额。 然而,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凭借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集成解决方案向海外扩张。 例如,用友网络的基于云的制造执行系统提供了连接全球工厂运营的模块化工具。 据公司报告称,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商新松和Step现在为五大洲的客户提供服务。 总部位于深圳的英伟达已成为全球制造应用人工智能硬件和软件的主要供应商。

与其他大型工业国相比,中国受益于规模优势,因为其国内制造业规模庞大,是尖端技术的试验台。 中国的产业和技术政策也支持气候友好型智能升级——在可再生能源制造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寻找发展标杆企业的机会。 这建立在传统行业的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同时培养面向未来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领先于同行,但也面临着传统的限制。

然而,与全球行业领先者相比,中国智能制造参与者仍面临重大挑战。 观察人士认为,西方国家在从半导体制造到高端工业过程控制软件的一些关键先进技术领域仍然保持着优势。 在开发独立工业操作系统和专有知识产权等领域,技能差距同样持续存在。 根据分析,全球领导者还拥有通过数十年运营建立的国际工程合作伙伴网络将创新商业化的丰富经验。

D453B486-C508-42C7-8552-445DAC3B491B.jpeg.jpeg

地缘政治因素也给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贸易冲突和技术脱钩趋势影响了某些领域的合作和准入。 一些分析师认为,政府增加干预的可能性也让部分私营部门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环境可持续性和效率需求推动了国内正在进行的结构性产业改革和国外竞争性的低碳转型。 虽然规模可以进行测试,但在不同的制造流程中维持高质量的创新对全球愿望和标准合规性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受益于密集的政策支持和庞大的国内市场创新沙盒,中国在发展国内智能制造领军企业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 但要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高端转移的潜力,取决于在加强自主知识产权、跨国公司合作技能和新技术领域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同时化解地缘政治和污染等紧张局势。 中国领导层认识到这些问题,根据政策文件通过绿色现代化计划推动结构性产业升级。 分析师表示,全球制造业未来的成功取决于坚持坚定的改革,确保私营部门推动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 对于服务于网络未来的基准解决方案来说,国际合作仍然很重要。

供应链整合是一个主要关注领域,因为制造商希望在面临持续中断时提高跨境可见性和弹性。 中国企业与国际和国内供应商和客户广泛合作,以数字方式连接生产网络。 然而,美国针对某些中国科技公司日益严格的贸易政策引发了人们对跨境数据流动和战略工业领域合作的限制的担忧。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寻求与中国和美国发展平衡的伙伴关系,以促进数字贸易和重要的新型制造技术合作,同时维护对知识产权、个人数据和更广泛的经济安全考虑的保护。

与此同时,在为质量检测和预测性维护等许多新兴智能工厂应用提供动力的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领域,英伟达、英特尔和微软等西方科技巨头由于在高性能半导体设计和制造方面的领先地位,仍然保持着明显的优势。 。 为此,中国政府和私营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旨在通过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项目加强国内在人工智能硬件等领域的能力。

劳动力人口结构和成本差异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竞争动态,由于普遍较低的工资和仍然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基数,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在劳动密集型自动化装配应用方面保留了天然优势。 然而,随着人口转型加速,迫在眉睫的熟练劳动力短缺甚至对中国制造业也构成了风险,迫使其不断升级为智能技术支持的知识型岗位。 尽管2010年至2020年间,中国汽车等行业的机器人密度几乎翻了一番,但根据国际联合会的统计数据,仍远低于德国等国家的基准水平。

标准制定活动也将影响正在展开的竞争格局,因为全球标准化机构越来越注重定义通用参考架构、接口和协议,以实现充分发挥工业 5G、数字孪生技术和高度集成等先进应用潜力所需的互操作性。 综合智能供应网络。 中国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联盟、国际自动化协会等有影响力的团体制定这些标准,同时也推动自己的国家标准制定进程。

与此同时,环境可持续性的要求正在激发整个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创新。 欧盟对排放密集型进口商品征收碳边境税等监管措施给全球各行业带来了压力,要求它们通过提高效率和部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来实现生产过程脱碳。 中国还对重工业实施了连续几轮的强制性排放上限,这加剧了这些驱动因素,尽管某些行业的贸易冲突持续存在,但刺激了中外技术合作的生产领域。 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开放市场准入等地缘政治的未来发展方式可能会对这种绿色转型是通过合作还是竞争渠道发生产生重大影响。

与数据治理模型相关的总体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复杂性,以美国为代表的相对开放的框架与以欧盟 GDPR 制度和中国国家数据安全法为代表的更加规范的风格之间存在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