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F2023精彩回顾|科技驱动的新出海有哪些看点

东南亚市场, 北美市场, China&Chinese 作者: EqualOcean 2023-12-30 12:55

2023年12月7日-8日,出海全球化顶级智库EqualOcean主办的「2023出海全球化百人论坛」(GGF2023)在上海长宁区圆满落幕。100+上台嘉宾、2500人次+到场观众,共同打造了2023年末出海方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活动。

ggf

在12月8日的「出海投资论坛」上,嘉程资本创始合伙人李黎、清波基金合伙人王晨智、康煦投资创始人张思坚以及鼎捷软件副总裁周增瑞四位嘉宾共同参与了“科技驱动的新出海有哪些看点”圆桌对话,源码资本执行董事张耿华担任嘉宾主持。以下为对话内容回顾,EqualOcean进行了删减。

张耿华:大家好!今天很高兴一起就“科技驱动的新出海有哪些看点”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我们直奔主题。各位嘉宾请先简短做个自我介绍。

周增瑞:大家下午好!我跟其他几位嘉宾不太一样,我不是做投资的,我是做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也就是为出海企业服务。我来自鼎捷软件,公司成立于1982年,40多年来一直为制造业提供覆盖全环节的信息系统。我们的出海最早是“被动”的——随着客户出海而出海。目前公司大约有5500名员工,43个分/子公司和33个分支机构,立足国内,辐射亚太,服务全球,客户分布在东南亚、印度、美国和欧洲等地。

我本人有近30年的制造业咨询和服务经验。基于过去多年积累的制造业发展经验,今年我们公司成立了“鼎捷数智研究院”,由我负责,持续研究制造业的热门话题和趋势。比如近期“出海”话题很热,我们就和一些高校合作开发了相关课程,并在客户当中去复制和分享。

张思坚:各位下午好,我来自康煦投资。康煦投资是专注于消费零售创新和科技领域的机构,目前管理着人民币和美元共3期基金,我们主要关注成长期的优秀企业家,同时也把相当一部分子弹留给非常有增长潜力的早期团队。

目前我们基本上一半的精力和资源深耕在跨境出海这个赛道上,近期投资了个护电子和服装领域的企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有咱们上海的优秀出海品牌TYMO,以创新和产品定义为主导的企业,今年的增长非常快,基本上超我们年初的预期;去年我们也迎来了在跨境电商板块的收获,子不语集团成功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跨境电商服装第一股。

整体上,我们围绕跨境出海这个生态圈,还在做积极的探索。我个人全职做股权投资,到今年已经有23年了,总体来说,对于行业的判断,不如真实的体感来得深刻。近期1个季度吧,我跟我们团队有针对性地考察了美国和日本两个主要出海的目标市场,也走访了国内出海气息比较浓的几个地区,整体感觉这个市场确实进去了一个新的常态,但在广东佛山、中山、浙江义乌、宁波等地方的优秀企业今年的增长和对未来的预期释放出了非常积极的信号,这也给我们做投资的带来比较大的信心。

王晨智:我叫王晨智,大家下午好!我们清波基金是一支相对比较年轻的基金,去年第一期才开始运作。我们的主题和今天论坛的主题比较契合,基金设立的目标就是投资于中国的出海企业,从一开始方向就是跨境电商生态,包括物流、数字化系统、品牌以及上下游供应链等,现在也扩展到和科技相关的出海领域。今年我多次前往东南亚和中东调研当地华人的创业生态,期待和大家分享这方面的心得。谢谢!

李黎:大家好!我叫李黎,是嘉程资本的创始合作人。嘉程资本成立于2017年,Slogan是提供“创新者的第一笔钱”。我们一直主张科技驱动的价值创新,投资方向以科技为主,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健康、生物科技、云原生等方面均有布局。在出海方向,我们的被投企业覆盖各行各业,比如元气森林这样的消费品牌,穴居人(Facebook上最大的VR游戏华人团队)、有鹿科技智能机器人拿到了欧洲的订单、硅基仿生这类数字健康企业计划拓展中东,以及从事医美原料研发的未名拾光最近也拿了很多欧美订单。我们认为中国企业以及华人科技公司的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被投企业纷纷在开展海外业务,欢迎大家多多交流。谢谢!

张耿华: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们源码资本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科技驱动方向的投资机构。自成立起全球化就是我们的重点方向之一。现在我们的投资覆盖全阶段,从种子期到早期到成长期。目前为止我们portfolio中共有超300家被投企业,包括理想汽车、字节跳动、美团等。我个人从业多年一直专注于出海全球化方向的投资。

今天第一个问题请在座的四位嘉宾,我们这个环节的主题是科技驱动出海有什么新看点。在我的认知里,出海是一个比较适合“搞钱”的方向,比较容易出利润。近年来关于出海与科技结合的讨论越来越多,比如在智能家居、消费科技、机器人、甚至是数字软件等领域中国都有软硬件优势,似乎天然就比较容易走向全球。关于这点各位是怎么看的?

70c533bd-7546-44bf-8845-d0c416b0b823.jpeg.jpeg

李黎: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出海已经迎来了第三波浪潮。嘉程资本内部梳理过中国企业出海的三个阶段和特点:

第一代出海是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中国制造凭借强大的供应链集群、高质量的制造能力和规模化的成本优势,走向全球,比如歌尔股份以及众多的外贸出海等公司;

第二代出海是2013年至今 ,中国移动互联网创新引领全球,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凭借强大产品能力和运营能力,令社交、游戏、电商等产业引领全球创新,比如字节跳动、SHEIN等;

第三代出海是2019年至今,中国新一代高科技和新品类供应链创新占据全球高点。比如中国的新能源、机器人、材料、生物科技、超级平台、超级品牌等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的全球化,中国新一代高科技加新品类供应链已然崛起,从科研、工程师到产业链配套的整体输出,在全球新产业格局中占据制高点。

不论是到欧美、中东还是东南亚。科技创新企业真正成为了重要的主体。

王晨智:过去这些年,包括跨境电商领域在内,我觉得中国往海外走还是存在一个势能差。2010年前主要是低廉的产品通过贸易出口。随着这两年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慢慢减退,逐步有一部分工厂搬到越南,可能接下来搬到印尼,甚至是印度。随着这些低端产能在未来一二十年间被比中国更有成本优势的国家逐步替代,我们必须转向科技含量更高的产业。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把附加值做上去,而不是始终依托势能差卖一些低端产品,这也是我们作为投资人一直在寻觅的方向。当人力成本、制造成本不再具备优势的时候,什么生意还可以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继续做下去,而不是被印尼或者印度取代?那么科技就会成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张思坚:目前谈论的科技出海更多是在产品端,通过软硬件的创新使产品更加智能也是这几年比较常见的做法。我们从投资的角度同时也会比较关注科技、技术水平是否能应用于后台的运营。比如,跨境电商怎样通过技术创新反“跟卖”,怎么样集中上品类和品项,怎么样用市场数据支撑选品和产品开发,以及供应链、财务流的自动化升级等。目前已经有头部企业可以做到这种水平了。

当然,说到强科技属性,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定义。过往我们的出海方向,主要集中在软件和App、到电商和基础商品、再到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和品牌,企业属性的变化,背后折射出来的创业公司的DNA或者说是团队的转变。这里其中的关键,是人。

对于有优秀的技术背景、海外背景和国际化企业和业务管理经验的团队,是我们看人的重点关注要素之一。因为目前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我指全球范围内的,用户需求也在不断更迭,而且个别地区以一个比我们国内更快的方式在进行。因此需要对技术发展和用户洞察非常敏感的团队来识别、承接和引导这些的创新和新的需求,这就要求团队有快速和精准的产品更迭能力;同时,团队也需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和组织结构,来适应这样的能力构建要求

另外一个方面,全球化一方面是终端用户和消费者的群体扩大了,同时也意味着企业或者品牌的生态圈和产业链边界更加宽广了,对于目标做全球化的企业,就应该积极拥抱广泛和有针对性的产业资源,这里包括了国内优质的供应链,也包括国内优质的工程师红利,以及国内和国外的技术创新成果。对于创新公司,在有限的资源和跟时间赛跑的过程里,应该最大化地利用好身边的资源,需要研发就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需要产品稳定和质量把控就投资建厂,这都是做大做强的必选项。产品才是硬道理,我们对于对专注打造产品和品牌的企业尤其青睐。

周增瑞:我非常赞同刚才张总说的,这也是我想表达的。“科技”对于企业来说体现在两方面能力:一个是在产品研发方面,如何设计更好的产品,如何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或者优化加工过程等,这显然是科技很重要的一个侧面。同时,科技还有第二个侧面,就是以科技手段实现更高效的运营。这种运营不仅体现在销售端,实际上也包括产品设计研发的过程,比如说如何支持更个性化的定制,如何更好地柔性生产,如何降低运营成本等。

对于企业来讲,不管是出海过程还是出海之后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坦率地说,以现在的科技迭代速度,一个产品推出后能保持一两个月的领先已经不错了。我今天上午和一个IT行业负责全球工厂的朋友交流,他说工厂海外选址的核心要点就是靠近技术研发地,选址的不同可能会带来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差,也就是可以提前一两个月将技术应用到产品并推向市场。对于一些品类,比如电子产品,这一两个月的领先至关重要。

17039118751270.jpeg

研发上如此,交付和运营上也是如此。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如何更快地响应和服务,整个过程中科技手段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我和张总的意思很接近,除了产品本身之外,支撑一个企业运营全环节的科技能力对出海也是非常重要的。

张耿华:谢谢。前两位嘉宾分享的是结合硬件的科技,后两位嘉宾更偏运营的软科技,我们之后可以做更多的交流。下一个问题我们进入具体的案例,能不能分享一下过去几年中各位接触的印象最深的一家科技出海企业的案例?

李黎:之前我们交流过的一家出海企业——EcoFlow的案例非常有代表性。核心团队原来在大疆负责管电池,他们看到了锂电成本下降的趋势,很敏锐把握住了新材料带来的户储产品升级机会,果断押注锂电池,开始做户外电源产品。一开始也是比较难的,创业初期没有打开局面,之后他们调整了策略,先是集中精力在亚马逊平台的线上销售,后续逐渐发展出多样化的线下经销商,这一步就让年销售额增长到大几亿人民币。疫情之后,又通过新的场景定义、场景营销等创新营销方式,实现了年销售额从一个亿到10亿、20亿、60亿的跃迁,成长过程令人惊艳。总结一下,EcoFlow通过新材料或者新技术重新定义了一个成熟产品的新形态,向全球输出中国新一代的产能和供应链优势,这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

张耿华:谢谢,您提到的这家公司过去几年高速发展。这种跃迁一是在成本端出现了锂电材料性价比的拐点,一是疫情到来后需求端也出现了拐点,两个拐点的交集创造了百倍回报的佳绩。同样的问题要请教一下王总。

王晨智:出海全球化方向有一家公司在今年备受关注,是一家做3D打印的公司,同样也是大疆团队出来做的。年初产品才刚刚上线,今年一年就实现了近十亿净利润,这在近几年的跨境领域属于爆发性的黑马。要总结他们的成功密码,核心可能和今天的主题关联性很高,就是科技的应用。

很多欧美企业在产品迭代,包括新技术的应用方面相对比较保守和谨慎。但这个团队跨界进入3D打印赛道后,采用了“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即考虑用户到底要什么。比如说他们解决了几个问题,一个是多彩,一个是用户对于打印速度的要求,此外还有AI摄像头的应用,对于上游材料研发的迭代等。所以他们才能第一款产品就给细分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并瞬间引爆全球,目前制约销售额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产能跟不上,完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是今年很典型的一个案例。

张思坚:我的观察,最近一段时间3C品类竞争非常激烈,供应链都在国内,产品的迭代更新是比较快,但壁垒也比较低。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投了一个项目,是一个非常小的赛道。过往做投资很多时候更关心市场够不够大,我从来都不担心这个问题,不够大有不够大的好处。这个项目我们当初为什么看中?就是因为这家公司找到了在一个不够大的市场里做得很好的方法论。

这家公司所处的赛道里,前两名加起来占65%左右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占17%左右,但已经破产了,把品牌卖给了另一家公司。公司从1%开始打,今年已经做到了48%的市场占有率,实现了3.5倍的增长,月销售额也超过了一亿美元,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同时都取得了突破。

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一个比较小的市场里把份额提上去,成为品类的代表,占领用户心智,让用户极度满意,并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壁垒?在一个小市场里做到48%的市场占有率,企业也可以享有比较大的定价空间,然后同时向周边赛道慢慢的拓展,这也是很好的。这个赛道还是非常卷的,从技术驱动的角度来讲,这家公司做的也不错,特别是运营能力,能够同时管理全球近5000名KOL和KOC,把品牌协同推出去。

17039160191915.jpeg

张耿华:谢谢,有请周总。

周增瑞:我对于出海这件事情的看法是,如果企业在国内的运营效率还不高,活的还不是很舒服,尽量不要考虑出海的问题。出海对于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讲,更应该追求的状态是我已经有了竞争优势,出去之后能发展得更好,而不是说国内遇到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或者劣势,换一个环境试试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关注的是企业的运营有哪些可以在海外复制,同时出海之后如何能运营的更好。

我们有一个客户是做汽车轮毂的,这是一个传统行业,科技含量也不高,就是批量化生产。这家企业首先是通过运营,通过柔性自动设备的改造,实现了单件生产能力,对比来看行业里最少也要300件起。而且成本大幅度降低,基本实现了“无人工厂”的运作模式,现在也已经通过了“灯塔工厂”的评选。

二是数据集控。企业在整个工厂细化出300个事件、8万个数据采集点和100项指标,全部实现了数字化智能运营,实施了监控、自主决策、精准执行的智能制造过程。第三是通过工业AI的使用,加工过程中通过自动设备、模式识别,去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然后跟进分析,控制设备调模,整个一套下来实现了对质量和工艺的控制。

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其工厂运营、质量控制、个性化能力和成本都远远高于同行,在这种情况下出海就会变得非常简单。首先是利用5G技术打造全球工厂,实时把全球生产数据集中到位于秦皇岛的集控中心,实现远程看片、调模、远程指挥设备等控制。其次,通过监控系统,在秦皇岛工厂可以实时看到全球每个工厂、每条产线、每台设备、每个加工中心的状况,并可以自动调控设备,完全实现了智慧生产。

同时他们也上线了全球设计中心。全球任何一个客户提出需求,AI技术可以帮助他从库里选择以前类似的产品,同时给出一些设计方案,指导设计人员快速生成一个新的设计。此外他们也采用了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快速且几乎0成本的定性产品。对于这样的企业而言,在工厂运营层面,海外工厂几乎和国内工厂无差,而且一致性也非常强,当然还是要有在地的市场和销售人员。

所以,企业出海首先自身要有非常强的实力,尤其是在运营端要有足够强的技术和手段,建立客户响应等方面的优势,才能保证出海后在此前国内的运营基础上不需做出大量调整。昨天听很多嘉宾分享说出海需要有独立的团队、独立的运作等等,实际上从生产运营的角度来说,情况是不一样的,中央执行力越强,出海的成本损耗就会越低。对于出海企业,一些科技手段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个目标,现在的技术足以支撑企业跨越地域和跨越文化的管理。

张耿华:四位嘉宾分享了不同的出海企业成功案例,共同点都是科技属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接下来的问题要分别请教几位嘉宾,先从李总开始。李总最近刚从中东调研回来,我们也想聊聊中东。今年有很多中国科技企业在中东有大动作,包括阿里云、昆仑数智、小马智行等,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中国科技企业与中东国家“相看甚欢”?

李黎: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我们在中东一共去了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三个国家。整个看下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所有当地华人,无论是科技创业者还是电商从业者,还是做贸易的商人,一致认为这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空间让人充满有信心,其中尤以沙特为重。

我们16天时间共访问了100多个人,目前认为有两类企业是比较符合到中东发展的。一类是巨头公司,像主持人刚才提到的阿里云,昆仑数智,包括华为、华大基因等。这些企业在中东的实际的竞争对手是欧美企业,主要的优势在于中国的科技产品,软硬件、云也好,灵活、可定制,可交代码,符合中东国家对数据安全的诉求。且项目的交付响应速度比较快,性价比也比较高。此外,一些创业公司也很有意思,他们符合中东地区的国家发展战略。比如沙特提出“2030愿景”后,其实其他的中东国家也推出了类似的计划,数字基建、智慧城市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AI、数字化等行业可以多加关注。

此外,我想提醒国内的创业公司,不要忽视任何一个来自中东的订单。这些订单一开始可能是以不经意的方式找到你,可能金额也比较少。这次中东之行我们访谈了一家公司,疫情期间拿到了一个4万美金的中东订单,在国际旅行困难的情况下,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还是果断派出了两名员工去阿联酋驻扎。当时,每名员工在工资以外的年成本都需要50万人民币,已经超过了订单金额。但因为跨出了这一步,此后他们在中东的订单数连年上升,从4万美金到400万美金,2023年在中东的订单额已经达到1000万美金,现在中东销售额是国内市场的数倍。

当然,一些具有中国优势且比较前沿的新材料、新技术领域,比如空气取水、新能源等,只要是符合对方的发展战略,也是有机会去闯一闯、拼一拼的。先获取那边的订单,然后提供服务,再慢慢的往前走。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是看当地非常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中国企业,他们深耕中东20多年,在那里做的非常扎实,很多后来的创业公司高管都是从华为出来的。如果企业要去中东拓展生意,不妨多和华为的人才合作。这是我关于中东创业生态的一些笼统看法。

17039119463727.jpeg

张耿华:谢谢李总一线的分享。接下来请教王总,今年你们有一个新项目玖智科技,是由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也是长江学者王国兴教授以及医疗和AI领域的跨学科人才共同创办的一家可穿戴设备公司。目前已上市的产品是一个智能指环,非常有代表性,可以定义为“AI+硬件”。能不能分享一下这个项目是怎么发现的,以及怎么样做的投资决策?

王晨智:国内佩戴智能指环的朋友相对少一点。但出海方向代表性的企业很多时候并不是面向国内已有的市场或者基于国内业务开拓海外,而是面向当下在欧美流行的需求。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与欧美的消费是存在代际差的,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水平确实是领先一步,支付溢价的能力和意愿也更高。

智能指环并不是玖智科技首创的,首创者是一家芬兰公司,之后搬去了硅谷,疫情期间卖出了第100万件产品,客单价非常高,350美金一个指环,一个月还要付7美金的订阅费。这个产品国内的消费者看了以后可能觉得只值两三百元人民币,放在国内没有什么销路。所以企业是不是一定要先在国内打开销路?从我们的观察来看不是的,包括我刚才分享的案例,都是国内业务占比不足5%的,这是第一个观察。

第二个观察就是刚才说的“AI+硬件”,这是近期投资各种产品公司绕不开的主题。我们也在思考,将来硬件的创新方向到底在哪里?是不是以后所有的硬件公司都要和AI有一定的结合才能做大做强?最近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公司都在自身产品的硬件创新之外,加上了软件的创新,比如说锂电行业可能加上各种AI检测,3D打印中加入AI视觉等。

玖智科技提出的是一个可穿戴、可实时测血压的解决方案。过去,指环产品通过红外线能读取的数据是比较少的,他们现在其实是通过AI技术从单维的波形中把血压读取出来以及校准,这是一个很好的AI应用,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消费级产品能实时监测血压并读取具体数据,可能最多是气泵方案或者是血压高中低的警告。

这产生了我们的第二个观察,就是未来对硬件和AI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构建壁垒。当然这和之前的积淀也有关,一家硬件公司要通过软件收集足够多的数据,在今天AI技术进一步成熟提供了新工具的情况下,公司把软件、数据迭代为对客户有价值的产品,这也是基于这个项目的观察。

玖智科技的第一款产品在今年年初上了众筹平台,众筹了一百万美金,今年7月份又建立了独立站。他们一度也像很多初创公司一样经历过很多摇摆,是否要同时做多市场,是否做国内。现在单纯做海外市场对他们来说更好,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还是一个比较早期的公司,算是初步存活下来了。

17039120048769.jpeg

张耿华:谢谢王总的分享。从投资人的视角,是投一个专注做外循环的公司、还是投内循环+外循环类的公司一直是一个值得讨论话题。下一个问题要问张总,您在投资领域有20年从业经验,经历过多轮周期,您投的很多消费零售企业现在已成为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不同的周期和时间点下,消费零售企业对出海的想法和布局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是不是现在大家更希望出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您自己的投资逻辑是否也会有一些变化?

张思坚:我先回应一下你前面说的内循环还是内外循环的话题。我感觉品牌的话,

我感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在2018年越过了人均GDP一万美元的关卡,虽然放在全球来看,日本的人均GDP是我们的4倍,美国是我们的6倍。但是中国改革开放才多少年,日本是从70年代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美国更早,二战后就开始了,不同水土之下成长起来的企业确实不一样。

比如我们作为LP投资的一家专门投向D2C的美国基金,一出生就是面向全球市场。回顾我们中国,改革开放才这么短的时间里,很多的品牌仍然还处在不断尝试、回撤、再尝试、再突破的过程。比如说我早些年投资的安踏,真正的国际化是刚刚才起步,包括特步、匹克。还有另一家江南布衣,十几年前就通过经销商在纽约、东京等地开店了,但现在国外门店基本关的差不多了。

去年上市的紫燕百味鸡,最近和美国最大的中资超市签订了合同,准备把在中国的6000多家供应商带到美国,澳大利亚也签了,以便更好地服务本地的消费者和华人。我们投资的另一家服装公司,国内有接近700家门店,基本都是直营的。疫情期间服装零售行业受到严重打击,但这家公司逆势而上,现在也在香港和新加坡开店了。管理层为什么选择在疫情期间扩张?一是“被逼无奈”,国内太卷了,二是能力也达到了水准之上,老板是做“托管模式”出身,对门店运营、供应链的管理都非常熟悉。他也是希望通过在香港搭建本地团队,赚到钱扎下根,加深品牌运营的壁垒。所以我感觉,不同的企业出海思路都不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跟几位刚才说的内循环和内外循环的选择是类似的。

去年我们就跨境电商行业做了一个160页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把跨境电商分成五条跑道,我个人是有跑步习惯的。第一跑道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工厂性公司,做白牌的,最近在天猫、TikTok等线上平台跑的很快。第二跑道是铺货性卖家,数量很多,65%都在深圳,有的大卖家可以做到百亿的年销售额,配置了庞大的团队,模式是重运营,批量上新,后台的IT要求非常大。第三跑道是聚焦打法,比如说专做汽车零部件、自行车的,去年在港股上市的“跨境鞋服第一股”子不语,就是驻扎在鞋服赛道、针对某些客户、专做某一价位段的。第四跑道是过去几年我们比较看好的,单一品类、单一品牌,以垂直打法跑出世界品牌,比如苹果。我发现第四跑道的企业现在慢慢有一些已经跑出来了。各跑道没有贵贱之分,只不过模式和打法不一样。

另一个维度就是线上线下,比如说同时做国内线上和国外线下。还有一个是区域的维度,通常我们中国企业出海第一脚踩到北美,第二脚到欧洲。我在欧洲生活工作多年,其实欧洲不同的城市也是不同的水土,语言不一样,法务、财务、税务也都不一样。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为什么我的产品不能像苹果一样面向所有的消费者呢?这是第五跑道的企业。

从投资的角度,不变的还是以研究驱动投资。我们正在跨境电商的一个个细分赛道里逐步建立自己的生态圈,希望通过我们比较专业的能力帮助被投企业进一步发展,在法务、税务、财务、数字化、人力资源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赋能。企业家每天要决定一百件事情,这个我们不擅长,我们比较在行的是每三个月决定一件事。我们愿意多花点时间把这个事情摸清楚,慢慢做决策。

5236692f-61ef-4f48-905f-12be6d32bb24.jpeg.jpeg

张耿华:谢谢张总非常立体的分享。前面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个人也是非常认同的。美国企业很多是生而全球化,但是对一些国内品牌来说,一开始就“内外兼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下一个问题要问周总,鼎捷软件帮助很多制造业企业开展了数字化、全球化工作,在这几年中,您看到了哪些制造业出海的新趋势?数字化和全球化这两条主线是怎样改变中国制造业的面貌和生态的?

周增瑞:制造业出海这几年有几个变化。第一,之前我们讲产品出海或者品牌出海,大多是通过跨境电商或者传统贸易的方式把商品卖出去,再往后就是建立海外当地的销售中心。最近几年,制造业比较多的开始在海外部署制造工厂和供应链,并进行本地化运作,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和趋势。我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报告,在制造业领域,尤其是机器设备领域,大约已有超过37%的企业开始在海外进行工厂和供应链的本地化运营。经营一个工厂不像运营一个当地的销售或者服务机构,需要的人多,且管理工厂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企业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根据当地的状况建立和管理工厂,另一种是统一管理模式,这是一个挑战。

第二个趋势,以前出海选址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主要考虑的就是成本、壁垒或者客户问题。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受中美贸易战和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在选址过程中开始把供应链的韧性作为第一考量,更注重供应链的稳定和韧性,不能断、不能停。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当工厂不再是扎堆、而是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时候,企业的管理难度也会更大。

第三,这几年“低碳、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话题也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在欧洲,非常重视碳足迹、碳排放等。以前国内企业更多是想方设法地应付,现在企业要出去,应该更主动的利用ESG的发展趋势,将其打造为中国制造的强大名片。上述三个变化是最近几年非常明显的。

鼎捷软件服务制造业最核心的一是帮助企业搭建数字化底座,保证数据安全,赋能企业发展。二是给数字企业建立智慧运营平台,帮助企业链接全球各地,提高运营效率,保证安全合规,这也是我们的主要业务。三是在ESG方面的业务探索,我们在国内还是比较领先的,已经从简单的报告到碳足迹、碳排放与制造过程融合,帮企业先搞清楚到底是什么环节发生了多少碳排放,从而给企业提供一条减碳的路径,同时也可以监测每一个工厂的实施状况如何。整体还是围绕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规划我们的方向。

对于整个科技发展和中国制造业出海相互之间的影响,像我最开始讲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实际上是让企业具备更高的运营效率,使得他们更有可能出海,出海之后更成功。其次就是随着出海企业对新系统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会带动相关的自动化厂商参与到出海浪潮中来。我们去海外很多地方是因为我们的客户去了,我们就得贴身服务,在地服务。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总之,科技使得中国企业出海更成功,出海企业对科技的应用也会带动更广泛的出海浪潮。

张耿华:再次感谢四位嘉宾今天精彩的分享。

关于「出海全球化百人论坛」(GGF)

「出海全球化百人论坛」(GoGlobal Forum of 100, GGF)由EqualOcean和「出海全球化百人会」主办、每年6月份在深圳、每年12月份在上海举行,每次大会为期2-3天、参会规模2500+、总监级参会者占70%左右,是出海全球化方向规模和规格最高、最受关注的行业大聚会。GGF2024-深圳大会 预计在6月中旬、GGF2024-上海大会 预计在12月上旬举办,欢迎联系EqualOcean的工作人员了解合作方式。

关于EqualOcean

EqualOcean是一家专注于服务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帮助海外公司或机构把握中国发展机遇的新型智库与核心资源链接者。以"连接中国与世界为使命",EqualOcean的核心优势是拥有业内最强的团队、连接官方和民间、打通科技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全球资源网络。

成立于2018年11月,EqualOcean旗下目前有业内头部的媒体、智库、社群组织、活动等产品,提供中英文深度报道和分析、全球化战略咨询、海外市场研究、出海标杆研学营、海外游学营、出海大会、出海闭门会等服务。欢迎了解EqualOcean 2024年版介绍和资源规划,携手共赢。

EqualOcean中文站:

https://cn.equalocean.com/

EqualOcean英文站:

https://equalocean.com/